王維洛:誰說不是三峽工程惹的禍

──誰是重慶開縣洪水災害的禍首

王維洛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27日訊】一、禍不單行的重慶開縣

重慶開縣本是川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在中國的文獻中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劉伯承元帥是開縣人。但是從2003年起,重慶開縣的知名度卻大爲提高。2003年12月23日,開縣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天然氣井噴特大事故,事故造成了243人死亡,數以千計的人員受傷。井噴事故對人員身體健康造成的長遠影響、以及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的造成的長遠的、負面影響則被人們所疏忽了。俗話說,禍不單行,2004年9月上旬,重慶開縣又遭受了一場特大洪災,洪災已造成33人死亡、3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6.57億元。

據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報導:“2004年9月4日17時,開縣突降暴雨。從南河到東河,整個老關嘴以上流域,形成流域性特大暴雨。老關嘴在3個小時之內雨量就達113毫米,而在24小時之內,這裏的降雨量高達315毫米!短短6個小時之內,全縣6個雨量站的降雨量均達100毫米以上,三彙站達到183毫米。到5日15時,降雨量達到327.3毫米。這個時候,縣城水位爲172米,超過警戒水位5.6米,超過保證水位4.6米。到次日淩晨,全縣55個鄉鎮的1041個村全部受災,全縣受災面積達100%。受災最嚴重的漢豐鎮、豐樂鎮、厚壩鎮等被洪水圍困,特別是縣城所在地漢豐鎮的最高水位達172米。老縣城的汛情尤其嚴峻。這裏平均水深3至4米,房屋進水最深達10米左右。開縣是三峽庫區面積最大的淹沒縣,有150多萬人,目前正在開展由老縣城往新縣城的移民搬遷工作,但是,老縣城仍然有10多萬常住人口。這是一組令人驚心動魄的數位:開縣80多萬人受災,18.7萬人受淹,8.7萬人被洪水圍困……”

二、權威人士人士說:颱風是開縣洪災禍首,與三峽蓄水無關

2004年9月重慶開縣發生特大洪水災害後,受災的居民認爲此次洪水災害與三峽蓄水有關。

任不寐在“巴蜀-特大洪災還是特大人禍”一文中指出:“此次洪災的原因可直接追問到三峽工程的災難性影響,以及西部大開發、西部貧困等人爲因素導致的環境破壞和水土流失。”

之後中國主要媒介如人民日報等登載文章,爲三峽工程開脫。2004年9月7日上中新網以“權威人士:颱風是開縣洪災禍首與三峽蓄水無關”爲藥發佈了記者范卉、鄒輝來自重慶市氣象局的消息稱,“西南低渦”與十九號颱風“桑達”是造成重慶開縣兩百年一遇特大洪災的“罪魁”。全文如下:

“專家介紹說,一般而言,大暴雨發生在夏季而不是秋季,歷史上九月份發生特大暴雨的概率極低。開縣此次特大暴雨的成因主要是西南低渦,該低渦於九月三日八時在四川盆地北部生成,直到九月六日八時該低渦仍穩定維持,說明此次西南低渦非常強大、穩定。

氣象專家分析說,造成西南低渦穩定、少動的原因可能與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十九號颱風“桑達”有關。颱風“桑達”生成後沿東部海岸線向偏北方向移動,致使“西南低渦”東移相當緩慢,影響四川盆地超過七十二小時。

“西南低渦”是一種低氣壓系統,容易在盆地生成,重慶市往年也常受此影響發生降雨。

目前,“西南低渦”已緩慢離去,重慶市東北部地區的降雨量將有所減小。不過,氣象專家表示,“低渦”剛過,高原上的低槽又將降臨,雨天還將繼續。今明兩天,預計重慶市中西部、東南部地區將有大雨,長江以南雨量可達大到暴雨。”

仔細閱讀這個報導的讀者就會發現,其實重慶市氣象局專家講話內容是,“西南低渦”是2004年開縣暴雨的主要原因,並沒有說開縣特大洪災與三峽蓄水無關。

另外國內還有“四川、重慶洪災與三峽蓄水無關”等文章,是根據對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水利部和中國氣象局的幾位專家的採訪而寫成。其實幾位專家的意思是,川渝暴雨與三峽蓄水無關,三峽水庫的面積和蒸發不足以形成此次暴雨。但是這還不能得出“川渝洪水與三峽蓄水無關”的結論。

本文將討論“誰是重慶開縣洪災禍首?”,即三峽蓄水和重慶開縣洪水災害的關係。

三、開縣和三峽工程

開縣位於長江支流小江末端,小江在雲陽縣雙江鎮處彙入長江。開縣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134-626米之間。原縣政府所在地(漢豐鎮)海拔167米,距離長江港口77公里,距離三峽大壩壩址處約300公里。

由於三峽工程的建設,共有113萬居民需要移民,其中開縣是三峽庫區的最大淹沒縣。根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報告,當長江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時、當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時,大壩上游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爲:

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175米;
秭歸老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6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巴東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72.5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巫山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24.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奉節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62.2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雲陽老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23.7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萬州: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81.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忠縣: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0.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豐都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29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175.3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8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李渡鎮:175.4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93.9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根據原全國政協委員陸欽侃先生提供的資料)

開縣的水位與萬州相似,是海拔175.1米。加上2米風浪高,開縣的淹沒線按海拔177米計算。根據1992年調查登記,將淹沒開縣陸地面積46.4平方公里,涉及11個鄉鎮,淹沒耕園地3350公頃,占三峽工程淹沒耕園地的12.7%;受淹人口110852人,占三峽工程受淹人口的13.1%。移民安置補償費約35億元,只占三峽工程的9.0%。其中開縣縣城所在地漢豐鎮海拔167米,將被淹沒,計劃擇地重建新縣城,新城址爲駟馬橋。

爲了減少三峽工程對開縣的移民壓力,曾提出兩個防護計劃。大的防護計劃是修築一套完整的堤壩,將開縣和雲陽一部份保護起來,需要投資40億,爲當時總理李鵬所拒絕。另一個是所謂小的防護計劃,在開縣建設15片防護區工程。理由如下:開縣淹沒高程150-170米,選擇防護區均在160米以上,通過份片修建頂高爲海拔177.5米的江堤的辦法,以減少耕地淹沒1288公頃,減少受淹人口31296人。建設防護區共需要投資4.8億元人民幣,從安置31296人的移民安置費中支付。

四、2004年9月重慶開縣漢豐鎮洪水水位達海拔172米

由於開縣淹沒高程爲海拔150-170米,按計劃,
1993-1997年末需搬遷移民1462人;
1998年-2003年末需搬遷移民48198人;
2004-2006年末需搬遷移民32618人;
2007-2009年末需搬遷移民28574人。

因此到2004年9月,開縣尚需要安置的移民人數應該不足6.1萬人。

2003年6月1日,長江三峽水庫開始蓄水,壩址處的水位由原來的海拔62米提高到海拔135米,提高了72米,長江三峽大壩後面出現了一個庫容量約爲124億立方米的水庫。2003年10月,爲了提高發電效益,三峽工程將水位又提高到海拔139米。從2003年6月1日長江三峽水庫蓄水開始,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的夢想得以成真。

按照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理論,當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爲海拔135米,大壩上游300公里處開縣的水位也應該是海拔135米。就是到了2004年9月開縣發生特大洪水災害時,開縣老縣城的水位無論如何也只能保持在海拔135米。高峽出平湖嘛!

但是事實卻非如此!9月5日15時,開縣原縣城所有街道全部進水,平均水深3至4米,受災最重的地方達10米。當時的水位爲海拔172米,比長江三峽壩址處的海拔135米高出整整高出37米!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的專家指出,在暴雨的影響下,支流小江4萬平方公里的較小範圍內,水勢陡漲,所以出現了海拔172米的高水位。

按照這些三峽工程論證專家的意見,小江只不過是三峽水庫的一部份,位於水庫的三峽中部,是不存在水力坡度的,水庫中部的水位絕對不可能陡漲陡降。

到底是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專家的意見對?還是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意見對?如果是前者,那麽將來暴雨可能在660多公里長的三峽水庫的任何地方發生,比如在烏江入口處涪陵、在重慶城區等等,造成水勢陡漲的情況,那麽三峽水庫的淹沒實際情況將大大超過三峽工程論證所劃定的海拔175米的範圍。三峽工程是否要給予淹沒賠償?是否要安置受淹的居民?

當開縣老縣城的水位爲海拔172米時,城中受淹的常住人口就高達10多萬人。而按照三峽工程的移民計劃,從2004年到2009年開縣總共需要遷移的人口不超過6萬。就是將全縣剩餘的6萬名額都給了老縣城,老城還有4多萬人需要搬遷!

從老縣城擴大到開縣全境,全縣55個鄉鎮的1041個村受災,全縣受災面積達100%。受災最嚴重的除老縣城漢豐鎮外,還有豐樂鎮、厚壩鎮等均被洪水圍困。豐樂鎮和厚壩鎮也是三峽水庫的淹沒區。據統計,開縣總人口150萬,受災人口80萬,受淹人口18.7萬。按照受淹人口未來都需要搬遷,三峽工程僅在開縣一地就少計算移民12萬多。

另外再看開縣在洪水的襲擊下,對外交通線路被洪水淹沒而中斷,救援人員、物資都難以進入災區。而這些重要的對外交通線路大多是按照三峽工程的移民規劃近年新修,無論如何也不應該爲洪水所淹沒!這說明三峽工程不但低估了水庫的淹沒,少計算了移民人數,對新建基礎設施標高制定也有嚴重錯誤。

五、當三峽大壩處蓄水至海拔175米時,開縣……

2004年9月5日,長江三峽壩址處的水位海拔135米,而距三峽大壩約300公里處的、位於600多公里長的三峽水庫中部的開縣老縣城的水位爲海拔172米。這個事實就證明了,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認爲:“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理論是錯誤的,特別是對三峽水庫這樣狹長的河槽型的水庫是錯誤的。

2004年9月5日三峽壩址處的水位是海拔135米,這距離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還差40米。到2009年三峽壩址處的水位達到設計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在這時開縣又遇到了象2004年這樣的暴雨,開縣老縣城的水位會是停留在三峽論證移民組所指定的海拔177米嗎?萬州、豐都、涪陵的水位會是海拔177米嗎?重慶的水位又該是多少?對此,國務院應該對全國人民有個交代!

六、小江入長江口處的水位是關鍵

正如重慶市氣象局的專家所說,“西南低渦”是造成重慶開縣暴雨的主要原因。當然老天不下雨,不會形成洪水。三峽地區,以及中國的湘西地區、黔東地區、鄂西地區、川東地區、鄂西北地區、陝南地區都是中國著名的暴雨區,這是自然條件所決定的。中國許多大洪水都是由在這個地區的暴雨所造成的,如1931年洪水、1935年洪水等等。中國決定建設三峽大壩,其出發點就是要控制發生在三峽地區的暴雨區。因此,發生在2004年重慶開縣的暴雨正是三峽工程所要控制的暴雨。

暴雨導致洪水,但不一定導致洪水災害,更不一定導致嚴重的洪水災害。導致2004年重慶開縣嚴重的洪水災害的原因是洪水水位過高。而開縣洪水水位過高的原因是小江入長江口處(雲陽縣雙江鎮處)的水位過高,致使小江洪水宣泄不暢,迫使開縣洪水水位擡升。而小江入長江口處的水位擡高是由於三峽水庫蓄水所造成的。

由於長江三峽水庫蓄水,壩址處的水位由原來的海拔62米提高到海拔135米,提高了72米(將來要提升到海拔175米,水位提高113米)。由於三峽水庫蓄水,小江入長江口處(雲陽縣雙江鎮處)的水位也被擡高,雙江鎮也已經被水庫蓄水所淹沒。這使得開縣的洪水不能迅速進入長江,而只能在當地壅高,迫使水位升高。

按照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理論,三峽壩址處的水位是海拔135米,距三峽大壩200多公里處的雲陽縣雙江鎮處的水位也應該是海拔135米。但是雲陽縣雙江鎮的水位不是海拔135米,而是比海拔135米更高。長江水文站沒有公佈2004年9月三峽庫區沿程的洪水水位線,但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以前的資料,雲陽縣雙江鎮的水位應該超過海拔148.4米。

小江入長江口處的水位越高,開縣的洪水災害就越嚴重,而小江入長江口處的水位是受三峽水庫蓄水而人爲被擡高的。特別是小江入長江口處的河道比較狹窄,而在上游處、開縣老縣城處的地勢就比較平坦,這樣形成一個出口小肚子大的形狀,對洪水宣泄不利。

這就是爲什麽說,三峽水庫蓄水造成是重慶開縣嚴重洪水災害的主要原因。說開縣洪水災害是三峽工程惹的禍,也就是這個道理。

七、2004年重慶開縣洪水災害和2003年陝西渭河洪水之比較

如果我們把2004年重慶開縣洪水災害和2003年陝西渭河洪水災害做一個比較,就可以更清楚地瞭解,爲什麽說“都是三峽工程惹的禍”。

2003年秋天,渭河流域一場5-10年一遇的降雨,造成了一場50年一遇的大洪災。此次洪災的罪魁禍首是1960年建成的黃河三門峽大壩,這是災區人民從他們親身經歷中所得出的結論。洪水災害過後,要求拆除黃河三門峽大壩的呼聲大起。就連工程的技術主要負責人張光鬥、錢正英也承認2003年渭河流域的洪水是由於黃河三門峽大壩發電擡高了水位所造成的。

一位元記者在做渭河流域洪水災害報導時,記錄了黃河三門峽大壩壩址處的水位是海拔316米,渭河入黃河處潼關的水位是海拔327.94米,潼關水位比壩址處高出11.94米。三門峽大壩至潼關的距離爲100公里,平均水力坡度爲萬分之一點二。渭河入黃河處潼關的水位三門峽大壩而被迫被擡高,阻礙了渭河洪水向黃河的宣泄,從而使渭河的水位擡高7米,淹沒兩岸的農田、村莊和城鎮。

按照“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理論,黃河三門峽大壩壩址處的水位是海拔316米,潼關水位也應該是海拔316米,這樣渭河的洪水能較快地流入黃河,也不會造成嚴重的洪水災害。

2004年重慶開縣洪水災害與2003年陝西渭河洪水十分相似。小江入長江處雙江鎮的地理位置與潼關相似。雙江鎮的水位高,對開縣洪水的宣泄不利,加重了開縣的洪水淹沒。正是三峽水庫的蓄水,加高了雙江鎮的水位,造成了開縣嚴重的洪水災害。

八、總結

2003年6月1日,長江三峽水庫開始蓄水,壩址處的水位由原來的海拔62米提高到海拔135米,提高了72米。由於三峽水庫蓄水,使得小江入長江處雙江鎮的水位人爲擡高,雙江鎮也爲庫水所淹沒。

雙江鎮的水位的擡高,使得開縣洪水宣泄不利,出現了開縣老縣城海拔172米的超歷史最高水準的洪水水位。這是開縣2004年洪水災害的主要原因。

未來長江三峽壩址處的水位還要再提高40米,小江入長江處雙江鎮的水位還要繼續再升高。到那時,如果重復2004年9月的降雨,開縣的災難將更加嚴重。

2004年開縣的洪水災難,會在660公里長的三峽水庫的任何地區重復,因爲三峽地區本身就是中國的暴雨區。在三峽建壩的後果,正如原水電部高級工程師、全國政協委員陸欽侃先生所說,“三峽大壩將提高重慶段本來就很高的長江洪水水位,結果,四川的洪災將更爲嚴重”。”由於行政體制的更改,陸欽侃先生所說四川的洪災是指重慶和四川的洪災。2004年開縣的洪水淹沒證明,長江三峽工程過低計算了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過低計算了移民人數,過低計算了淹沒損失。按照2004年受淹人口都需要搬遷,三峽工程僅在開縣一地就少計算移民12萬多。

開縣的防護計劃不能保護三峽水庫的實際淹沒,必須重新審查防護計劃的作用。

開縣新建的基本設施建設(如對外公路、電力、通訊線路)已經被洪水淹沒過,不能滿足長江三峽工程壩址處蓄水至海拔175米的需要,必須重新確定基本建設高程,重新建設。

2004年開縣超歷史水平的特大洪水災難,都是三峽工程惹的禍。

──轉自《觀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王維洛:三峽工程造孽 三峽工程殺人
王維洛:天問──「三年自然災害」
王維洛:馬塔伊獲諾貝爾和平獎對中國環保的意義
王維洛:俄國防空導彈能保衛三峽大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