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竹:文化市場與說話市場

劉曉竹

標籤:

【大紀元11月28日訊】從11月28日起,《中外合資、合作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企業管理暫行規定》生效,這是中國文化市場開放的一個起點。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也是一點希望,希望以後多一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少一點假大空的官樣文章。

然而長期以來,對新聞輿論的控制養成了中國官場中的一個壞毛病,這就是喜歡教訓老百姓,打官腔故然是一種公然教訓的模式,那些即使不打官腔、溫文爾雅的官員,不管你怎麼說,其實骨子裡還是要教訓老百姓,意思是你要聽話,不要犯禁。

顯而易見,這是文化市場高度壟斷的惡習。我們聽得到的都是高高在上的人說什麼、怎麼說,而沒有平頭百姓說什麼、怎麼說的餘地。所以,開放文化市場的關鍵是開放一種說話市場,也就是多聽聽老百姓說什麼、怎麼說,起碼讓老百姓有說話的地方。

比如,老百姓最關心腐敗問題。他們不關心領導人接見外賓如何,也不關心哪裡有個大投資案,這些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無關。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全國展開對領導幹部經濟責任的審計,發現了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經濟問題,根據報導,有幾千個幹部被免職、降職或撤職,這些原本是老百姓關心的事情,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從1998年開始,已經對對兩萬多名縣級以上領導幹部進行了審計,審計查處各種違規金額達692億元,這還不算省部級以上官員的經濟問題。

老百姓想要知道,這個經濟責任的審計工作能不能解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的腐敗問題,能不能釐清黨政領導幹部經濟問責制。此外,這個東西能不能分級分層地推進到縣級以上黨政部門,也就是進一步擴大審計範圍,提高審計工作的層次和水平。換句話說,能不能把所有的賬本都攤在陽光下,讓老百姓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在資金使用、項目運行、數據核實等方面,對老百姓有一個交待。從這裡開始,加大對領導幹部的政績問題的監督,採取多種形式對政績進行監督與考察,比如行政效能監察、政府績效審計等,這些措施將防止領導幹部搞假政績,勞民傷財。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欽差大臣,共產黨取消了這個東西,代之以紀律檢查委員會,我看不是很成功,起碼還沒有達到那個欽差大臣的巡視功能。領導幹部到了地方搞見面會,並聽取工作匯報,都是走形式,沒有什麼實際作用。這個體制還是個官官相護的體制,所謂“強化黨內監督、嚴肅黨的紀律”,“黨管幹部”,都沒有落到實處。為什麼不能落實?因為老百姓說話的市場沒有開放,只有官員教訓人。

當然,現在這個文化市場的開放政策是針對外資的,我希望“對外開放”能進一步帶動“對內搞活”,也就是通過對外開放文化市場,把這個死氣沉沉的官僚文化市場搞活,多一點老百姓的說話市場。官僚文化市場的特點是,你搞假的可以,但不能冒犯政府,老百姓說話市場的特點是,你冒犯誰都行,但必須是玩真的。

中國開放文化產業,引進外資,要對老百姓有利,這是一條。此外,中國文化產業嚴重滯後,毫無國際競爭力,比印度、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還落後。重振中華文化,動力還在民間,在老百姓的生活日用之間。老百姓一說話,文化市場自然會活絡起來,而一封口,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轉載自《自由亞洲電台》網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劉曉竹:國慶感言  中國人「站起來」要分四步走
劉曉竹:總統大選與中美關係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