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我對海外中文網站的觀感

丁東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1月9日訊】 因特網與文化專制

自毛澤東建政以來,中國大陸一直實行嚴格的輿論管制。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都由執政黨掌控,一般公衆實際上喪失了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和發言權。對外界事務的不知情,和表達意見的不自由,維繫了幾億人對毛澤東的愚忠,這種格局,成爲極權統制的精神基礎。當時,也有一些外來因素對這種格局形成挑戰。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主要是外台廣播。在毛澤東時代,收聽敵臺就可以成爲一項足以讓人下獄的罪名。在那個時代,敢於收聽外台廣播的人,在大陸公民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改革開放以後,中美友好,政府對自己也有一定自信,一度對美國之音和臺灣中廣台,都不進行干擾。但89年後,又回到封閉狀態,雖然不再有僅因收聽敵臺之罪,但一些人涉嫌其他罪名時,有時也附帶說他與敵對媒體有關係。但官方對他們判定的敵臺,仍然採用技術干擾,九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一般聽衆,仍然難以通過廣播聽到某些外國電臺的聲音。與此同時,官方一直對入境印刷品實行檢查,控制海外出版物的流入。這些耗費納稅人鉅資的行爲,都是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下進行的。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種新的資訊傳播方式迅速地向全球普及,這就是國際互聯網,又稱因特網。因特網的出現,打破了資訊發佈的垂直結構,而代之以網狀結構。面對因特網,每一個資訊的發佈者和接收者是平等的,全部資訊向所有進入因特網的人開放。維護專制政體需要資訊壟斷,才能保持上智下愚。因特網從本質上和專制政體是不相容的。在中國大陸,1995年出現第一批網民。據1997年10月第一次調查,當時中國大陸有網民62萬人。世紀之交,中國網民數量迅速突破百萬和千萬兩個數量級,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止,中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已經達到8700萬,接近一億。有人對這項新技術的降臨,曾抱有十分樂觀的態度,認爲中國大陸輿論一律的格局從此打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大陸官方還是找到了既利用因特網發展自身經濟、軍事和科學技術,增加國力,又防止因特網上思想言論在中國大陸自由傳播,瓦解專制統治的對策。他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打造防火牆,屏閉和過濾官方不想讓公衆瞭解的資訊,使得中國大陸的網民只能按照他們的意願進入因特網。因特網對於中國大陸的網民來說,成爲一個按權力的好惡過濾的殘缺世界。一些網民,出國求學或探親、旅遊,突然發現,因特網上的中文天地,原來是衆聲喧嘩的世界。回國以後。喜歡的網站打不開了,他們才感到十分無奈。

海外網站對中國大陸的影響

海外中文網站很多。在這一節中,我只討論新聞時政性或含有新聞時政內容的海外中文網站。商務、娛樂或其他性質的海外中文網站不在討論之列。

海外中文網站對中國大陸發生影響,有一個過程。在1990年代中後期,中國大陸網民人數雖然很少,但已經注意到海外網站有不同的聲音。當時,《隧道》、《華夏文摘》已經引起少數大陸網民的關注,下載後在朋友之中傳播。

後來,到90年代末,中國大陸網民數量急遽上升,海外中文網站也越辦越多。從海外網站上閱讀不同於官方宣傳的聲音,瞭解官方有意封鎖的資訊,成爲許多網民的樂趣所在。官方也開始研究資訊屏閉和過濾的技術。其間,一度關閉搜索引擎google還引起過軒然大波。後來google以自律的方式和中國官方達成默契。現在,一般的網民已經不能採用常規渠道登陸那些時政性的海外網站了。只有少數網民通過電子郵件,直接訂閱某些海外電子雜誌。還有少數網民,使用無界瀏覽等軟體,穿越官方設置的防火牆。這兩類網民的數量難以統計。但我估計數量很小,不會超過網民總數的萬分之幾。官方對不喜歡的網站採用的技術屏閉,相當程度上達到了維持輿論壟斷的目的。許多的網民對這種屏閉不滿,但苦於缺少穿越屏閉的工具。

儘管如此,海外中文網站,仍然不失爲中國大陸公民獲取資訊,發表意見的重要渠道,對中國的政界、知識界和公衆産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主要表現爲以下方面:

一、向大陸及時傳播了重要的海外資訊。例如,香港兩次“七一”五十萬人大遊行,示威的物件是中央政府,大陸官方媒體當然不報道。海外中文網站的報道使一些大陸人瞭解了事件真相。9·11事件、伊拉克戰爭、南斯拉夫使館被炸和南海撞機事件等重大國際衝突,海外網站提供了與中國官方口徑不同的聲音,有助於大陸讀者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這些事件的真相和意義。

二、大陸新聞出口轉內銷。在中國大陸,有一些敏感的新聞事件,如《南方都市報》程益中、喻華峰被捕、被起訴,庭審過程,喻華峰被判、改判以及程益中獲釋,都是中國新聞界、知識界和公衆極爲關注的。其幕後原因是由於《南方都市報》報道SARS真相和孫志剛事件遭到地方權貴的打擊報復。其性質與1936年的七君子事件好有一比。而這麽重要的事件,官方媒體按既定的口徑發佈過簡短而遲滯的通稿。真正能夠讓讀者瞭解全部真相背景的資訊,只能通過海外網站發佈,然後向大陸傳播。再如江澤民辭去軍委主席,海外網站轉發《紐約時報》消息,發表各種評論,都在中央全會公報正式揭曉之前。

三、提供了文人論政的平臺。中國在20世紀,曾經有過文人論政的傳統。《大公報》在三、四十年代,以“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爲宗旨,成爲知識份子論政的公開平臺。其他一些民間報刊,也發揮了這種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民間報刊消失,文人論政的傳統被迫中斷。網路的出現,使得中國大陸一批知識份子看到了復興這一傳統的可能性。而大陸本身的網站,處在嚴格的監控之下,論政不能暢所欲言,海外中文網站爲大陸有志於論政者提供了發言的空間,由此而催生了一批有影響的時事政治評論專家。同時給一些政治上被打壓和冷凍的知識份子提供了發言機會和以文謀生的可能,使他們得以保持思想的活力,並使他們的言論有可能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與大陸讀者見面。當然,身爲大陸公民,在海外網站發言是有風險的,杜導斌案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四、促進了大陸公民的維權活動。利用互聯網表達意見,已經成爲中國大陸公民維權活動的重要渠道。但有些敏感個案,大陸的網站無能爲力,海外中文網站就替代了這種功能。以蔣彥永事件爲例,今年6月1日蔣彥永醫生被官方軟禁,到7月19日釋放回家,再到9月18日恢復自由,每一個細節海外中文網站都有及時報道,聲援蔣彥永的聲音此起彼伏,使得加害蔣彥永的官方,面對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只得妥協。

海外網站的存在,呼應了大陸網站維權的努力。近三四年來,大陸官方對國內網站的監控日趨嚴密。從四年前“思想的境界”被迫停辦以來,關閉思想文化網站在大陸已成家常便飯。好在建立網站的成本較低。在中國大陸,一家報紙、雜誌被官方查封,往往再無重辦機會。而一個網站被關閉,則可以重新註冊開張。許多網站這些年就在關關開開中維持。對這種狀況,網民既到感鬱悶,又感到無奈。2004年9月,影響廣泛的北京大學“一塌糊塗”網站被關閉。法學院教授賀衛方爲此向該校校長許智宏發出公開信,實際上表達了無數網民維權的心聲。然而,發表賀衛方公開信的學術批評網又被關閉。俞江、許志永、滕彪三博士繼而發表公開信,論證這一政府行爲的不合法。一些不知名的網友也紛紛發表意見。一些網民已經意識到,關閉網站是對自身已有的權利的剝奪:“從大的角度來講,當國家打破已有的平衡,把權力伸向社會更深的角落的時候,表達出社會的一種意見,讓國家感覺到存在的阻力,可能會有助於它更好地考慮這個問題。畢竟,這裏不是政治反對派,不是麇集的反黨分子。我們只是想保衛已有的東西不被奪走,至少不被稀裏糊塗地奪走。” 在這種博弈過程中,海外中文網站的參與起到了重要的呼應作用,使大陸民間的維權之聲,不至於因大陸網站被關閉而中斷。

五、拓展了中文學術空間。自20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中國大陸人文社會領域的學術空間比之毛澤東時代,有了很大的開放。二十多年來,大陸學界也産生了一大批有質量的學術成果。然而,在牽涉到官方意識形態核心部分的學術領域,仍然存在著禁錮。例如對中共歷史的研究,就有嚴格的控制,檔案不開放,與官方結論不一致的觀點難以發表,公開出版的充斥著謊言和粉飾。

對文革的研究,本來是一個既有學術價值,也可能産生大量研究成果的領域。歷史當事人還在,可以搶救許多寶貴的一手史料。但大陸官方文革研究嚴加控制,尤其是1996年,既文革三十周年以來,對有關文革出版物的限制已經到了蠻橫無理的地步,使得許多有志研究文革的學者,因找不到發言和交流的機會而卻步,人爲地萎縮了這一學術研究領域。海外的中文網站,如文革博物館等,已經成爲研究文革最集中的中文平臺。如果建立一種有效的推動機制,可以有更大的作爲。

現在,海外的中文網站和大陸的網站實際上存在著一種互動關係。全球中文讀者最大的群落在中國大陸,而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爲數不多的實行新聞管制的國家。從整個人類文明的大趨勢看,中國大陸言禁的全面突破是遲早的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國內網站處在從內部突破言論禁區的前沿。國內紙媒在網路傳媒的壓力下,維持言禁已經捉襟見肘。而海外網站更是外部的挑戰和參照。如果中國大陸能夠實現言論自由,對於整個人類文明格局的改善,將有極大的意義。

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大陸讀者和海外讀者處在不同的語境之中,也有不同的接受心理和閱讀感受。

經過高壓下的長期博弈,大陸知識界的主流告別了浮躁,也不同於80年代那種狂飈突進的心態。多數人欣賞負責的態度、平實的文風,對文明的底線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共識。來自海外的一些居高臨下的批判,大轟大翁的聲討,顯得十分隔膜。漫駡攻擊,捕風捉影,聳人聽聞的文字,更會産生一種自敗效應。民間人士之間的意氣之爭和口水仗不受歡迎。大陸讀者歡迎的是嚴肅的事實描述,是鋒芒內斂、留有餘地、以理服人的文字。平和低調的文章,較容易進入大陸的語境,較有可能與大陸的網站互動。低調而能傳播的聲音,實際上對國內言論格局的影響更大。聳人聽聞的文章,可能吸引讀者于一時,但不能持久。最近幾年,來自海外而對大陸讀者在思想深層發生影響的,首推高文謙的著作。

二、在傳播方式上,有一些網站已經採用電子郵件群發的方式,直接向國內讀者的郵箱發送資訊,擴大了影響。這種方式值得推廣。以新聞深度分析和學術思想見長的網站,可以將網站的內容編輯電子周刊,每周編發5到10萬字,將多篇文章連排成一個文件,便於大陸讀者以電子郵件的方式互相傳播。

同時,也希望研製更多的穿越屏閉的軟體。

三、希望海外中文媒體,不論是網站還是紙媒,能夠出現一些具有一種長遠眼光的媒體,重視當下,同樣重視文化的積累;重視名人的動向,也重視新人的推出。今天的新聞將成爲明天的歷史,學術和思想可以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世道人心。如果能夠留下中國後極權時代的信史,將是一件功德無量之事。

原載《議報》第171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網絡及海外傳媒對中國的影響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