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我对海外中文网站的观感

丁东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11月9日讯】 因特网与文化专制

自毛泽东建政以来,中国大陆一直实行严格的舆论管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都由执政党掌控,一般公众实际上丧失了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对外界事务的不知情,和表达意见的不自由,维系了几亿人对毛泽东的愚忠,这种格局,成为极权统制的精神基础。当时,也有一些外来因素对这种格局形成挑战。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主要是外台广播。在毛泽东时代,收听敌台就可以成为一项足以让人下狱的罪名。在那个时代,敢于收听外台广播的人,在大陆公民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改革开放以后,中美友好,政府对自己也有一定自信,一度对美国之音和台湾中广台,都不进行干扰。但89年后,又回到封闭状态,虽然不再有仅因收听敌台之罪,但一些人涉嫌其他罪名时,有时也附带说他与敌对媒体有关系。但官方对他们判定的敌台,仍然采用技术干扰,九十年代后,中国大陆的一般听众,仍然难以通过广播听到某些外国电台的声音。与此同时,官方一直对入境印刷品实行检查,控制海外出版物的流入。这些耗费纳税人钜资的行为,都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下进行的。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种新的资讯传播方式迅速地向全球普及,这就是国际互联网,又称因特网。因特网的出现,打破了资讯发布的垂直结构,而代之以网状结构。面对因特网,每一个资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是平等的,全部资讯向所有进入因特网的人开放。维护专制政体需要资讯垄断,才能保持上智下愚。因特网从本质上和专制政体是不相容的。在中国大陆,1995年出现第一批网民。据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当时中国大陆有网民62万人。世纪之交,中国网民数量迅速突破百万和千万两个数量级,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止,中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已经达到8700万,接近一亿。有人对这项新技术的降临,曾抱有十分乐观的态度,认为中国大陆舆论一律的格局从此打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大陆官方还是找到了既利用因特网发展自身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增加国力,又防止因特网上思想言论在中国大陆自由传播,瓦解专制统治的对策。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防火墙,屏闭和过滤官方不想让公众了解的资讯,使得中国大陆的网民只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进入因特网。因特网对于中国大陆的网民来说,成为一个按权力的好恶过滤的残缺世界。一些网民,出国求学或探亲、旅游,突然发现,因特网上的中文天地,原来是众声喧哗的世界。回国以后。喜欢的网站打不开了,他们才感到十分无奈。

海外网站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海外中文网站很多。在这一节中,我只讨论新闻时政性或含有新闻时政内容的海外中文网站。商务、娱乐或其他性质的海外中文网站不在讨论之列。

海外中文网站对中国大陆发生影响,有一个过程。在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网民人数虽然很少,但已经注意到海外网站有不同的声音。当时,《隧道》、《华夏文摘》已经引起少数大陆网民的关注,下载后在朋友之中传播。

后来,到90年代末,中国大陆网民数量急遽上升,海外中文网站也越办越多。从海外网站上阅读不同于官方宣传的声音,了解官方有意封锁的资讯,成为许多网民的乐趣所在。官方也开始研究资讯屏闭和过滤的技术。其间,一度关闭搜索引擎google还引起过轩然大波。后来google以自律的方式和中国官方达成默契。现在,一般的网民已经不能采用常规渠道登陆那些时政性的海外网站了。只有少数网民通过电子邮件,直接订阅某些海外电子杂志。还有少数网民,使用无界浏览等软体,穿越官方设置的防火墙。这两类网民的数量难以统计。但我估计数量很小,不会超过网民总数的万分之几。官方对不喜欢的网站采用的技术屏闭,相当程度上达到了维持舆论垄断的目的。许多的网民对这种屏闭不满,但苦于缺少穿越屏闭的工具。

尽管如此,海外中文网站,仍然不失为中国大陆公民获取资讯,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对中国的政界、知识界和公众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向大陆及时传播了重要的海外资讯。例如,香港两次“七一”五十万人大游行,示威的物件是中央政府,大陆官方媒体当然不报道。海外中文网站的报道使一些大陆人了解了事件真相。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和南海撞机事件等重大国际冲突,海外网站提供了与中国官方口径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大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些事件的真相和意义。

二、大陆新闻出口转内销。在中国大陆,有一些敏感的新闻事件,如《南方都市报》程益中、喻华峰被捕、被起诉,庭审过程,喻华峰被判、改判以及程益中获释,都是中国新闻界、知识界和公众极为关注的。其幕后原因是由于《南方都市报》报道SARS真相和孙志刚事件遭到地方权贵的打击报复。其性质与1936年的七君子事件好有一比。而这么重要的事件,官方媒体按既定的口径发布过简短而迟滞的通稿。真正能够让读者了解全部真相背景的资讯,只能通过海外网站发布,然后向大陆传播。再如江泽民辞去军委主席,海外网站转发《纽约时报》消息,发表各种评论,都在中央全会公报正式揭晓之前。

三、提供了文人论政的平台。中国在20世纪,曾经有过文人论政的传统。《大公报》在三、四十年代,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宗旨,成为知识份子论政的公开平台。其他一些民间报刊,也发挥了这种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间报刊消失,文人论政的传统被迫中断。网路的出现,使得中国大陆一批知识份子看到了复兴这一传统的可能性。而大陆本身的网站,处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论政不能畅所欲言,海外中文网站为大陆有志于论政者提供了发言的空间,由此而催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时事政治评论专家。同时给一些政治上被打压和冷冻的知识份子提供了发言机会和以文谋生的可能,使他们得以保持思想的活力,并使他们的言论有可能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与大陆读者见面。当然,身为大陆公民,在海外网站发言是有风险的,杜导斌案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四、促进了大陆公民的维权活动。利用互联网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公民维权活动的重要渠道。但有些敏感个案,大陆的网站无能为力,海外中文网站就替代了这种功能。以蒋彦永事件为例,今年6月1日蒋彦永医生被官方软禁,到7月19日释放回家,再到9月18日恢复自由,每一个细节海外中文网站都有及时报道,声援蒋彦永的声音此起彼伏,使得加害蒋彦永的官方,面对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只得妥协。

海外网站的存在,呼应了大陆网站维权的努力。近三四年来,大陆官方对国内网站的监控日趋严密。从四年前“思想的境界”被迫停办以来,关闭思想文化网站在大陆已成家常便饭。好在建立网站的成本较低。在中国大陆,一家报纸、杂志被官方查封,往往再无重办机会。而一个网站被关闭,则可以重新注册开张。许多网站这些年就在关关开开中维持。对这种状况,网民既到感郁闷,又感到无奈。2004年9月,影响广泛的北京大学“一塌糊涂”网站被关闭。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为此向该校校长许智宏发出公开信,实际上表达了无数网民维权的心声。然而,发表贺卫方公开信的学术批评网又被关闭。俞江、许志永、滕彪三博士继而发表公开信,论证这一政府行为的不合法。一些不知名的网友也纷纷发表意见。一些网民已经意识到,关闭网站是对自身已有的权利的剥夺:“从大的角度来讲,当国家打破已有的平衡,把权力伸向社会更深的角落的时候,表达出社会的一种意见,让国家感觉到存在的阻力,可能会有助于它更好地考虑这个问题。毕竟,这里不是政治反对派,不是麇集的反党分子。我们只是想保卫已有的东西不被夺走,至少不被稀里糊涂地夺走。” 在这种博弈过程中,海外中文网站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呼应作用,使大陆民间的维权之声,不至于因大陆网站被关闭而中断。

五、拓展了中文学术空间。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人文社会领域的学术空间比之毛泽东时代,有了很大的开放。二十多年来,大陆学界也产生了一大批有质量的学术成果。然而,在牵涉到官方意识形态核心部分的学术领域,仍然存在着禁锢。例如对中共历史的研究,就有严格的控制,档案不开放,与官方结论不一致的观点难以发表,公开出版的充斥着谎言和粉饰。

对文革的研究,本来是一个既有学术价值,也可能产生大量研究成果的领域。历史当事人还在,可以抢救许多宝贵的一手史料。但大陆官方文革研究严加控制,尤其是1996年,既文革三十周年以来,对有关文革出版物的限制已经到了蛮横无理的地步,使得许多有志研究文革的学者,因找不到发言和交流的机会而却步,人为地萎缩了这一学术研究领域。海外的中文网站,如文革博物馆等,已经成为研究文革最集中的中文平台。如果建立一种有效的推动机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现在,海外的中文网站和大陆的网站实际上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全球中文读者最大的群落在中国大陆,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新闻管制的国家。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大趋势看,中国大陆言禁的全面突破是迟早的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国内网站处在从内部突破言论禁区的前沿。国内纸媒在网路传媒的压力下,维持言禁已经捉襟见肘。而海外网站更是外部的挑战和参照。如果中国大陆能够实现言论自由,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格局的改善,将有极大的意义。

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大陆读者和海外读者处在不同的语境之中,也有不同的接受心理和阅读感受。

经过高压下的长期博弈,大陆知识界的主流告别了浮躁,也不同于80年代那种狂飚突进的心态。多数人欣赏负责的态度、平实的文风,对文明的底线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来自海外的一些居高临下的批判,大轰大翁的声讨,显得十分隔膜。漫骂攻击,捕风捉影,耸人听闻的文字,更会产生一种自败效应。民间人士之间的意气之争和口水仗不受欢迎。大陆读者欢迎的是严肃的事实描述,是锋芒内敛、留有余地、以理服人的文字。平和低调的文章,较容易进入大陆的语境,较有可能与大陆的网站互动。低调而能传播的声音,实际上对国内言论格局的影响更大。耸人听闻的文章,可能吸引读者于一时,但不能持久。最近几年,来自海外而对大陆读者在思想深层发生影响的,首推高文谦的著作。

二、在传播方式上,有一些网站已经采用电子邮件群发的方式,直接向国内读者的邮箱发送资讯,扩大了影响。这种方式值得推广。以新闻深度分析和学术思想见长的网站,可以将网站的内容编辑电子周刊,每周编发5到10万字,将多篇文章连排成一个文件,便于大陆读者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互相传播。

同时,也希望研制更多的穿越屏闭的软体。

三、希望海外中文媒体,不论是网站还是纸媒,能够出现一些具有一种长远眼光的媒体,重视当下,同样重视文化的积累;重视名人的动向,也重视新人的推出。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天的历史,学术和思想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世道人心。如果能够留下中国后极权时代的信史,将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原载《议报》第171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网络及海外传媒对中国的影响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