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回顧:亞洲民主大有進步

標籤:

【大紀元12月1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貝倫香港報導) 今年有十多億亞洲人投票選出他們新的領導人,分析人士說,這些投票顯示民主在亞洲蓬勃發展,不過對許多人來說,民主仍然是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亞洲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在菲律賓、台灣、韓國、泰國、以及後來的印度尼西亞,人民有所行動,推翻了獨裁政權。亞洲地區今年持續在民主方面有所進展,七個亞洲國家以及台灣和香港都舉行了選舉。印度尼西亞舉行了首次總統直選,這個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完成了有秩序的權力移交,證明瞭六年前說印度尼西亞要是沒有前總統蘇哈多的統治就會分裂的預測是錯誤的。

阿富汗也舉行了意義重大的總統選舉,尤其是經過長年戰爭和塔利班政權嚴酷的統治後,雖然過程不甚和平,但分析人士說,阿富汗的選舉對該國的重建復興是相當重要的一步。蒙古、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和澳大利亞也舉行了重要選舉。

*北韓封閉*

雖然亞洲有許多振奮人心的政治前景,不過也有例外的情況,共產國家北韓依然還是一個封閉的國家,成千上萬的北韓人因為飢荒和壓迫而紛紛逃往鄰國。

*中共一黨專政*

中國的共產黨領袖依然還是獨攔大權,今年他們排除了西方式的民主,中國在地方村莊舉行有限的選舉,只有自治區香港舉行了一般選舉,但北京今年拒絕了香港要求全民普選的要求。

拉裡. 戴蒙德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他說,他對民主未來終究能夠在中國生根感到樂觀,因為民主是唯一能應付中國迅速成長經濟的制度。他說:“隨著經濟發展的腳步,世代的不平等,以及嚴重的腐敗,社會問題一一浮現,我不認為中國當局的統治能夠應付這些問題,要不就是民主隨著具有競爭性的選舉,從村一級往上提升到鄉鎮級、縣級、省級、最終到全國性的選舉,同時有更廣泛獨立的司法制度和社會,否則中國將會爆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緬甸繼續軟禁民主派領袖*

軍人統治的緬甸今年試圖透過和不同種族團體舉行憲政會議來進行政治改革,但是主要的民主派反對黨的領袖仍被軟禁在家,導致民主派抵制這個會議,因此這個憲法會議能帶來什麼樣的改革還有待觀察。而且,緬甸主張民主路線的總理欽紐在十月被換下台,接替他的是一個強硬派。

香港城市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荷維森說,政治改革在緬甸沒有希望:“要看到緬甸發生改革似乎不太可能,特別是軍人政權從1962年就開始掌權,從那時到現在這個政權從未進行過任何改革。”

*金錢政治和腐敗破壞亞洲民主*

不過民主對亞洲來說,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很多國家依然還有政府腐敗和貧窮問題,比方說在菲律賓和印度; 其他國家像阿富汗則有治安問題,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有時仍然侵犯公民權利,而且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雖然舉行選舉,不過背後隱藏的仍是一黨專政。

泰國皇家學院研究民主的教授波利庫爾說,許多實施民主的亞洲國家其實仍然缺乏良好的政府。他說:“對所有民主國家的挑戰是推行治理,包括保護獨立機構,實施權力制衡,某些國家則需要分享權力。”

分析人士說,金錢政治和腐敗仍然破壞亞洲的民主,分析人士敦促在政治獻金和競選資金方面盡量做到透明化,荷維森教授說:“當民主開放了政治空間的同時,民主也對所有的人開放,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我們清楚地看到金錢能夠移轉為政治權力,我認為試圖打破金錢與政治的關係對政治制度和民主化來說的確是一大挑戰。”

盡管民主的道路充滿挑戰,分析人士還是認為,今年亞洲在民主方面大有展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六名民運人士遭泰國警方逮捕
陳水扁明中常會辭黨主席
卡爾紮伊談伊拉克選舉問題(04年12月13日)
美議員嚴厲批評拉姆斯菲爾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