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父親節背後令人感傷的故事

文/劉如
行孝要及時,莫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父親節,源自美國,每逢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人們便會在這一天以各種形式表達對父親的感恩和祝福。

然而,父親節的緣起,卻是一個令人傷感和深思的故事。這個故事,不斷地在提醒我們,行孝要及時,莫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讓人傷痛不已。因此,記住這個深刻的教訓,才是父親節最大的意義。

父親節背後 令人傷感的故事

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於1910年誕生在美國,是布魯斯多德夫人(Mrs.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倡導的。多德夫人的母親因難產而死,留下了六個年幼的孩子,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Mr.William Smart)曾參加過南北戰爭,經歷過戰爭的苦難,又突然失去妻子,內心的苦痛與煎熬,難以想像。

但斯馬特先生卻沒有再婚,而是獨自一人在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承擔起了撫養、教育六個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她最能體會父親的辛勞,親眼看到父親白天辛勞地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孩子,忙於家務,幾十年含辛茹苦。

沒想到等孩子們長大成人,以為父親終於可以卸下重擔,好好安享晚年之際,卻因長年的過度勞累驟然離世。兒女們痛悔不已。子欲養親而親不在,何其哀傷!

斯馬特先生辭世後,多德夫人特別想念父親,她回想父親獨自撫養兒女所付出的愛和艱辛,不亞於任何一個母親,於是將她的感受告訴給牧師,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以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她的這一想法得到了牧師的讚許,得到了教會和州政府的支持。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華盛頓州斯波坎市,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慶祝活動。

表達對父親深深的敬愛、思念和感恩之情。(Inside Creative House / Shutterstock)

不過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正式文件,將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全美國的父親節,父親節才成為美國永久性的紀念日。

這個節日的促成,可以說是多德夫人對父親的一片孝心,以此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表達對父親深深的敬愛、思念和感恩之情。這個故事在提醒我們行孝需及時,莫道來日方長。

其實,這樣的教訓,在孔子時代就出現過,而且是孔子親身經歷的故事。也正是這個故事,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千古名言。

皋魚遠離父母 追悔莫及

《韓詩外傳‧卷九》中記載了春秋時代一個名叫皋魚的人,因為不能及時侍奉父母而悲傷致死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帶著學生乘車在路上行走,突然聽到一陣哭聲,甚為悲切,孔子說:「快走!快走!前面有賢人。」到那兒一看,原來是皋魚,他穿著粗布衣服,帶著佩劍,在路邊哭泣,十分傷心。

孔子下車問他說:「你不像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這樣悲痛呢?」皋魚說:「我這輩子做了三件大錯事:年輕時(為功名)一心求學,周遊列國,把父母放在腦後,沒有盡心侍奉他們,這是第一件大錯;理想太高,(看不慣現實政治)因而不去事奉君王,這是第二個大錯;與交情深厚的朋友為小事而絕交,這是第三個大錯。樹想要安靜下來,風卻吹個不停(原文:樹欲靜而風不止);兒子想要盡孝心,但是父母親卻已經不在世了(原文:子欲養而親不待)。逝去而不可追回的,是歲月;死去而不能再見的,是父母。我現在要和您告別了。」過不久此人因哀傷悔恨,精力衰竭而死去。

孔子為此教導弟子說:「大家要以此為誡,這個經驗值得謹記在心。」不久,就有十三位弟子向孔子辭別回家,決心好好奉養父母。

故事告誡我們,追逐名利,其實並不重要。遠離父母的教訓,當牢牢記住。因此古人教導:「父母在,不遠遊。」

子路奉親 不留遺憾

子路就是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但他正好相反,絕不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功名而遠離父母,他日日守護在父母身邊,直到父母去世,方才拜孔子為師。是中國《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孝道講的是一顆心。(Shutterstock)

子路是春秋時期魯國人,非常孝敬父母。他在拜孔子為師之前,家境十分貧寒,常常以野菜充飢,很難吃到米飯。子路擔心父母因此而有損健康,身體會越來越差,於是不顧辛勞,決定打柴換米。

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走到百里之外才能打柴買到米,之後再背著米趕回家。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一次、兩次也許一般人也能做到,可長年如此,就極其不易了。然而子路卻甘之如飴。不管嚴寒酷暑,颳風下雨,都跑到百里之外背米回家。

因為每天能用米穀奉養父母,日子雖然辛勞,但子路覺得這樣安心踏實,所以很快樂。

就這樣一直堅持到父母雙雙過世,子路才來到魯國的都城曲阜,拜孔子為師。他從不抱怨父母連纍了自己的前途,反而在境遇變好時,傷感父母已經不在世了。

公元前496年,孔子帶著一批弟子周遊列國時來到了楚國。楚昭王很欽慕孔子,派人帶來了豐厚的禮物,送給孔子師徒一百多輛車子,一萬鍾粟米,邀孔子前往楚國國都郢城。

子路見狀,感嘆地對孔子說:「從前我在家中侍奉雙親的時候,常常吃的是粗劣的飯菜,到百里外去打柴換米,雙親亡故以後,我才來向老師求學,現在跟著老師周遊列國,楚王送的車輛有一百多,粟米有一萬鍾,現在我即使再願意吃野菜,願意為雙親背米,也已經不可能了。」意思是再好的生活也比不上父母在世能在父母跟前盡孝來得幸福,儘管那時看起來辛勞貧苦,但卻很快樂。

孔子聽了,讚揚他說,「在你父母活著的時候,你盡心侍奉雙親,可以稱得上盡了最大的孝心;父母亡故後,你又能時時懷念他們,是個大孝子了!」

所以,孝道講的是一顆心。親力親為的日常點點滴滴的侍奉和陪伴,勝過萬千財富。

子路雖然沒有讓父母過上富貴的日子,但卻依舊在清貧的日子裡做到了孝順父母,使父母內心很是欣慰快樂。所以孝敬父母無關貧富,一點一滴的關懷尤為可貴。(故事出自《孔子家語.致思》)

結語

人活世間,唯有父母能對我們無條件地付出,父親節背後的那位偉大的父親,其實代表的是父母,他獨自承擔了父母全部的責任,付出了他的一生,道盡了天下父母的辛勞與偉大,這份養育之恩,教導之義,怎能忘記呢。如果連最愛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孝敬、惦念,這樣的人,還能對誰好呢?還有善心嗎?

雖然時代變了,孝敬父母無法做到子路那樣的程度,但我們可以盡己所能,珍惜尚在人世的父母,常常問候父母,及時行孝,懂得感恩,這才是創建父親節的最大的意義。僅僅在節日那一天表達祝福和關懷,是遠遠不夠的。

責任編輯:盧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位父親——成為一位父親——就是非常接近生命本身的核心。」美國總統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1972年將父親節定為永久性國家節日時說。
  • 為了慶祝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和西方傳統的父親節,希望山華人協會於週日(6月18日)在紐約上州橙縣希望山鎮公園(Mount Hope Town Park)首次舉辦「龍舟節」活動,吸引來自橙縣,包括希望山、奧迪斯維爾、米德爾敦以及周邊遠近市鎮的上千名居民前來參加。
  • 父親節即將到來,雲林縣縣長張麗善4日特別贈送多功能鞋袋給戮力公務的縣府男性同仁,以表達關心與感謝之意,祝天下所有的父親平安健康,父親節快樂!同時亦鼓勵同仁們響應當前縣府推動「減碳生活行動年」政策,共同為地球永續發展齊心努力。
  •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桃樂居日間照顧中心8日舉辨父親節活動,透過收集長輩們年輕時的照片,一開始先讓現場的長輩來去猜照片中的人物是目前現場的哪一位長輩,過程中也勾起長輩們的回憶開始熱烈討論,也分享了成為一位父親的過程。中心的社工也在活動前請家屬透過錄音、文字等來呈現對長輩的愛。
  • 記憶中的母親是一個聰慧好學、做事有效率的人。而且,她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學什麼像什麼,往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上一層樓。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我沒有替她覺得太多的悲傷——她在床上已躺了八年,這次無非換個地方,永遠躺在地上了。對她而言,沒什麼多大區別——這不是對生命行將結束之人比較平靜,不再有痛苦折磨的最好出路嗎?
  • 風和日麗的南台灣港都迎來黃色小鴨炫風,吸引大批遊客拍照打卡,帶動了一波可愛商機。說來現代孩子要看見真實的鴨子,不是在公園或農場中的觀賞區,就是被烹煮上桌的模樣,平時少有機會接觸,更遑論成為部分日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