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共」捲土重來 回歸以來鬧得最凶

人氣 8

【大紀元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綜合報導/3月7日早上,香港國際機場有近百名市民打出寫有「漢奸」、「賣國賊」、「秦儈」、「吳三桂」等侮辱字樣的標語牌和橫額,青筋暴現地高喊口號,來勢洶洶「歡迎」剛出席完美國國會聽證會返港的民主派三名立法會議員李柱銘、涂謹申和李卓人。此幕勾起港人有關一九六七年在香港發生的「土共」暴動(見另文)和已被否定、稱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的回憶。

事實上,回歸以來,李柱銘等人並非首批被「土共」「鬥臭」的港人,身先士卒的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還有「前線」立法會議員劉慧卿,甚至「七一」上街的五十萬市民;而這些「批鬥」都是有組織、有時間性的。


「土共」原指那些教育水平低的農村共產黨分子,他們都是極左和極激進者。香港「土共」則指中聯辦、《中國日報》(由中聯辦領導,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報紙)、民建聯、工聯會、親共團體和個人等。中聯辦是中共的香港工委,是「土共」的指揮部,「土共」的反應是由其策動的。《中國日報》的極左出位言論,就是要爲「土共」打氣壯膽,鼓勵他們繼續去發揮「維園亞伯」的極端狹隘的所謂「愛國精神」。

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同時亦是在英國殖民地統治下潛藏的「土共」吐氣揚眉、整肅批鬥之風開始之時。回歸初期,兩份「骨子裏是左報」的高銷量小報常用的「港英餘孽」一詞──一個沒有用邏輯說明問題,而只是訴諸人身攻擊,並帶有身份或種族歧視的詞彙──揭開「土共」文革式批鬥的序幕。

接著,特首董建華更發明了「低趣味」、「唱衰香港」、「不與時並進」、「別有用心」等詞語,連同《文匯報》、《大公報》的動輒謾罵和標籤,讓香港人歎為觀止。

陳太成董代罪羔羊

被指是「港英餘孽」之一的陳方安生,回歸之前深得「未代港督」彭定康器重,因此,她一直被香港「土共」視爲港英政府埋下來的「臥底」,把特首董建華上台後的施政「亂象」統統算到她身上。


時事評論員凌鋒在《香港政治生態可能將發生重大變化》一文中指出,「一定要把她(陳方安生)形容是港英『陰謀』的當事人,則完全是中共那套『階級鬥爭』的思維方式。因此雖然她的祖父是抗日名將方振武,雖然她說看到五星紅旗激動得流了淚,特別是她在所有政府官員中一直是民望最高的,然而土共需要有一個董建華施政失誤的替罪羊,就只能怪罪陳方安生的不合作。」但沒有陳方安生的特區政府的表現仍然不堪,特首和三司十一局長的民望持續偏低甚至不合格。

而去年的「七一」五十萬名市民大遊行更是衝著董建華及有名無實的「高官問責制」而來。在這期間,「土共」不斷以「國家安全」來恐嚇香港市民,以及大力宣傳「搞好經濟」、「不要政治化」。凌鋒説:「所謂『政治化』,是土共賊喊捉賊的伎倆。爲廿三條立法,是董建華執政以來的最大政治,也是以政治化的手段來硬銷。在拒絕傾聽民意的情況下,香港市民被迫上街,完全是當局造成的。現在倒打一耙,充份說明這些土共的無恥。」當時,甚至有土共說,若《基本法》第二十三條不立法,就直接在香港實施中國的《國安法》。由此可見他們對香港市民的敵視心態。

而《中國日報》也在香港版刊登署名「小平」的評論文章,用「文革」的口氣,把遊行說成是在外國勢力參與下的香港民主派「挾持」五十萬民意「顛覆」特區政府,歪曲民意。

下台官當民族英雄

而被市民要求下台的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辭職後,民建聯、工聯會等親共團體高調搞盛大歡送宴會,把市民視如過街老鼠的葉太捧成「民族英雄」。中聯辦副主任鄒哲開更告誡港人,不要把「動感之都」變成「動亂之都」,在香港搞出像「文革」一樣的動亂來。

兩個月後,「土共」利用統獨問題大作文章,《中國日報》的「小平」再次發動輿論攻勢,狠批劉慧卿,誣陷她支持「台獨」。一般認為,「土共」這一著是政治上的需要,因為廿三條立法被迫無限期擱置,他們只考量小圈子利益的面目大暴露,誠信亦受到質疑,致使他們在政治上處於下風,在中央眼中的價值也降低了。所以欲借劉慧卿到台灣出席一個研究會事件,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企圖淡化甚至否定「七一」的民眾訴求。


兩會前夕人人表態

今年兩會前夕,香港社會出現了與往年迥異的怪現象,就是「土共」紛紛高調地公開向中央表示效忠,撈取政治本錢,被批鬥的人是歷來最多的一次:有人再拿「台獨」問題咬著劉慧卿不放,有人再翻「七一」的舊賬,有人貶政制改革而提倡「愛國就是愛黨」狹隘的「愛國論」,結果電視螢光幕幾乎每天都上演政商界 名人公開「愛國」宣言的好戲,以與民主派人士劃清界線。

從李柱銘等人被臭罵是「漢奸」、「賣國賊」以及李的先父也被辱罵,足見批鬥異見者的言詞越來越尖刻,而且把一小撮人劃入「牛鬼蛇神」名單,重點整批。

而國際機場「歡迎」李柱銘等人那一幕,「土共」成功地激起「革命群眾」的情緒,幸而「土共」和「革命群眾」目前只流於口部運動,未出現「武鬥」、「群眾鬥群眾」場面,危及中央領導人一直強調的「香港繁榮穩定」。@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旅遊局持續舉辦大型活動吸引台灣遊客
香港記協譴責北京妨礙新聞採訪自由
兩會期間 香港蘋果日報三記者被北京驅逐出境
美智囊評論:北京要向香港學習什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