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臺灣惡劣環境中的優質民主(上)

劉曉波

標籤:

【大紀元3月26日訊】意欲達致一個社會的長治久安,民主不是萬能的,卻是必須的;在民主實踐的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端,也只能在民主的不斷完善中加以解決。老牌而成熟的民主國家如此,新興而幼稚的民主國家更如此。

就定期的全民大選而論,在任何民主國家,如果對壘雙方的選票之差太過微弱、廢票太多,且有類似勝出候選人遭槍擊事件的突然插入,敗選一方對選舉的公正性提出質疑,乃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而不質疑不抗議才是怪異的。關鍵在於,面對輸家和贏家的嚴重分歧,輸家的質疑、甚至抗議,是循民主機制的合法途徑加以解決,還是循法外途徑擴大對抗,以至於釀成無政府混亂,才是檢驗一個民主社會是否成熟的標誌。衆所周知,美國的2000年大選的選票之爭,最後循法律途徑得到波瀾不經的解決,不僅顯示了成熟民主制度應對危機的能力,也爲美國民主的不斷完善提供了新鮮的經驗。

臺灣作爲新興民主社會,其國際生存環境極爲惡劣,但到目前爲止的三次大選,無論其民主實踐出現怎樣的不完善,諸如族群對立、議會扭打、黑金政治、口水抹黑、乃至有礙選舉公平的種種疑點,臺灣民主相對于其他新興民主社會而言,特別是相對于亞洲的民主國家而言,無疑是理性而成熟的。即便相對于亞洲的老牌民主國家──印度和日本──的長期的一黨獨大和頻繁的黑金醜聞,新興的民主臺灣也足以自豪。

此次大選,在族群對立嚴重的大背景下,泛綠以微弱多數勝出,敗選的泛藍提出選舉無效的上訴,對槍擊事件提出嚴肅質疑,以抗議執政的泛綠陣營的幕後操縱所導致的選舉不公,支援泛藍的民衆也情緒激昂地走上街頭,立法院內的對立雙方也發生激烈衝突……這一切,表面上看,還真有些亂相叢生、民主危矣的徵兆。然而,民主不怕沖突,也不是無政府,而是法治下的民主。選舉或罷免,上訴或上街,只要對立雙方都能自覺接受法治的約束,任何違法行爲皆要受到制裁。就是成熟的真正的民主。無論敗選一方的抗議活動的規模多麽浩大,只要沒有非法的暴力騷亂發生,而完全遵循合法途徑進行,並最終接受法治權威的裁決,即便敗選一方心有不甘,也就一切OK。

起碼到目前爲止,臺灣朝野在處理選舉危機上,皆能保持政治理性和遵循法治途徑,泛藍提出的是法律訴訟,街頭抗議也是合法行爲;最高法院也已下令查封選票,陳水扁總統也已經召開五院會議,要求盡快修改相關法律,爲重新驗票提供法律依據,選票之爭的最後解決將聽候最高法院的裁決。如果泛綠確有選舉作弊,自然當選無效;如果沒有,泛藍也明確承諾服從最高法院裁決。由此,法律訴訟也好,街頭抗議也罷,非但不是所謂的“民主亂相”,反而是民主社會和法治秩序的題中應有之意,能夠體現出法治型民主社會應對突發事件的良好能力,恰好表現了臺灣民主的逐漸成熟。

不可否認,臺灣政治的最大問題是族群分裂,容易誘使政治家以民族主義訴求來動員民衆和獲取支援,使民主變成民族主義的而非自由主義的工具。然而,說句公道話,臺灣朝野越來越強烈的本土化訴求,也可以被解讀爲日益強化的民族主義思潮,其主要根源不在於臺灣內部,而在於臺灣外部。

(一)一個在事實上獨立治理和發展50多年的新興自由民主社會,必須爲國、共內戰遺留的歷史恩怨負責,而且必須面對一個具有主權合法性的獨裁政權──既傲慢又對台部署幾百枚導彈的政權。這在民主價值成爲普世潮流的今天,如果臺灣屈從了大陸的一國兩制,無疑是專制對民主、獨裁對自由的侮辱。所以,對北京的一國兩制,臺灣的朝野兩黨都拒絕接受。

(二)一個被島內主流民意自我認同爲事實上的主權獨立的國家,卻無法在國際上獲得合法的主權國家身分,不僅被排除在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與的主要國際組織之外,而且其主權身分也不被絕大多數國家所承認。在住民自決權原則得到國際公認的今天,臺灣人卻要面對四面楚歌的國際環境,其屈辱感之深重,絕非局外人所能體驗。如果臺灣主流民意屈從這樣的國際現實,也就等於接受了永遠被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的屈辱。

(三)在兩岸關係上的另一重要角色美國,從冷戰開始,一直負有維持臺灣安全的責任,即便與北京建交而與臺北斷交之後,仍然如此。近些年來,美國歷屆政府的台海政策,只有技術上的調整而沒有原則上的變化:既不認同獨裁大陸以武力統一民主台灣,也不認同臺灣要求獨立的訴求,而是希望在保持現狀的前提下促成兩岸和談。所以,即便對臺灣的民主成就大家讚賞的美國,也無法容忍台獨勢力走得太快太遠。因爲,北京早已宣布“台獨即戰爭”,美國如果聽任台獨自行發展,就等於把自己推向不願捲入的戰爭。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臺灣,如果完全看美國的臉色行事而沒有任何獨立決策,只能被恥笑爲美國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或傀儡,仍然逃不脫另一種屈辱的處境。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劉曉波:康得點燃的啓蒙之火(上)
劉曉波:內心的明亮與希望
劉曉波:一座燈紅酒綠的精神死城
【專欄】劉曉波:槍桿子下的胡溫親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