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污染事故 官方和企業互相指責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4月8日訊】(亞洲時報馮良八日報導)發生在中國四川成都的沱江特大污染事故,揭發了不少發人深省的問題。四川省政府和被視為禍首的川化集團互相舉証,力証對方不是;現時社會上存在普遍的懷疑,指四川省政府之前長期縱容超標排放問題;事件發展到這地步,似乎十分需要中央政府介入調查事情真相。

二月下旬,總部位於中國四川成都的川化集團下面一家化肥廠的設備出了故障,導致大量高濃度超標污水排向沱江,這一排就是半個多月,其結果是沱江中下游三百萬人飲水中斷,水生態系統遭受重創,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億元,這就是近段時間以來“名聞遐邇”的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

近日中國媒體陸續報道,事發地點的青白江區環保局,在事發後二十天沒有採取行動,被疑瞞上不報,導致污染的災難進一步擴大;川化集團原來涉長期超標排放,而環保局似乎也一直容忍;最引起爭議的是,中國法規訂明,對於這趟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億元的災難,環保局最多只可以罰該企業一百萬元人民幣。

這些後續發展反映了多個問題,包括中國法規有漏洞,罰則太低,完全沒有阻嚇力量;地方環保局執法不嚴,對長期存在的污染問題視而不見,特大事故發生後更有採取掩耳盜鈴的嫌疑;不過,最值得重視的,似乎還是省級政府和官員在事件中角色的問題。

據新華社4月5日報道,四川省副省長劉曉峰表示:“這次事故主要責任在企業。” 川化集團董事長、總裁謝木喜則聲稱集團下級員工一直沒去處理污染問題。他甚至表示“自己是3月3日環保局找上門來才知道這件事的”。

可是,新華社記者卻找到了已被停職的川化股份環安處處長何立光,力証企業和政府對長期超標排放問題一直知情。

據何立光指出:長期以來,川化股份對污染的監測都是“兩本賬”,一是監測原始數據,反映真實排放情況,供企業內部掌握;另一個是經過整理的數據,也就是外報數據,給環保部門看。

報道引述何立光指出,“這個情況公司領導都知道,至少股份公司領導知道。這種事要是沒有上面領導認可,下面絕對不敢幹。”

新華社援引何立光補充:“關於安裝在線監測裝置,我們環安處反映了很多年,打了多次報告。當然,裝這個東西要花錢,可是花錢的是企業而不是我,我為什麼不反映?2001年以來,環安處書面向上反映了三四次,口頭反映無數。但是裝不裝決定權在企業領導,不在我。”

青白江污水處理廠廠長李航也指出:2月23日當天該廠就向青白江區環保局反映了發現特大污染問題,環保局也來看了。

至於四川省環保局污控處處長方元,則把責任推給沒有按法規在技改前向環保部門申請,擅自投入試生產的川化二廠。方元指出事後企業既沒有向環保部門報告,也沒有採取有力措施。到3月2日污染源被強制切斷時,嚴重超標排污已經持續了近20天。

如果這種各說各話的情況持續,相信事實的真相永遠不會浮出水面。現時公眾最希望解答的疑問,最少包括以下六大疑點:

一)四川省副省長劉曉峰為何可以在事故調查還未出來時就一口咬定:“這次事故主要責任在企業”?

二)四川省環保局為甚麼會容忍“擅自投入試生產”的川化二廠一直運作至出事?

三)在青白江污水處理廠2月23日向區環保局反映了發現特大污染問題後,環保局採取過甚麼行動?有沒有瞞上不報的情節?

四)川化集團在四川省政府和省委內有沒有“後台”,省政府和省委中有沒有人給該企業違規生產開綠燈?

五)川化集團董事長、總裁謝木喜則聲稱三月前不知情,但他對川化股份有關污染的監測一直都是“兩本賬”是否也是一無所知?

六)按用水量計,川化集團每年應該交近2000萬元排污費,但實際該集團以成本過高為理由只交450萬元。出現這類問題有關部門為何不出面處理?

有一種意見認為,事件發展到這地步,由於省政府有直接利益衝突,中央政府若不直接介入,事實真相可能永遠石沉大海。

即使中央政府介入,也必須全面檢討自身問題。這包括法規落後,例如國家規定,對主要河流斷面每年要進行4次例行監測。這次事故發生是在中下旬,環保局2月上旬對沱江中游進行了一次監測,正好錯過了監測時間。

至於在線監測裝置,國家有關法規只規定“總量控制實施方案確定的削減污染物排放量的單位”必須安裝,對“總量控制”沒有具體規定,很難確定一個企業是不是“總量控制”單位;法規不清晰,環保局也難以執法。

另外,中國法律規定,對污染企業處罰上限是100萬元。像川化股份這樣年利潤達1億元的大型企業,罰100萬元算不了什麼,這造成企業守法的成本遠高於違法成本。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要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貫徹這個政策,必須執政者的強大決心,法規上的不斷完善,以及教育工作的落實。(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三峽嚴重污染 長江將成垃圾場
聯合國關注東亞地區沙塵暴問題
加拿大要求美國迅速行動遏阻空氣污染
中共環保總局命三峽壩區管制污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