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污染事故 官方和企业互相指责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4月8日讯】(亚洲时报冯良八日报导)发生在中国四川成都的沱江特大污染事故,揭发了不少发人深省的问题。四川省政府和被视为祸首的川化集团互相举证,力证对方不是;现时社会上存在普遍的怀疑,指四川省政府之前长期纵容超标排放问题;事件发展到这地步,似乎十分需要中央政府介入调查事情真相。

二月下旬,总部位于中国四川成都的川化集团下面一家化肥厂的设备出了故障,导致大量高浓度超标污水排向沱江,这一排就是半个多月,其结果是沱江中下游三百万人饮水中断,水生态系统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这就是近段时间以来“名闻遐迩”的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

近日中国媒体陆续报道,事发地点的青白江区环保局,在事发后二十天没有采取行动,被疑瞒上不报,导致污染的灾难进一步扩大;川化集团原来涉长期超标排放,而环保局似乎也一直容忍;最引起争议的是,中国法规订明,对于这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灾难,环保局最多只可以罚该企业一百万元人民币。

这些后续发展反映了多个问题,包括中国法规有漏洞,罚则太低,完全没有阻吓力量;地方环保局执法不严,对长期存在的污染问题视而不见,特大事故发生后更有采取掩耳盗铃的嫌疑;不过,最值得重视的,似乎还是省级政府和官员在事件中角色的问题。

据新华社4月5日报道,四川省副省长刘晓峰表示:“这次事故主要责任在企业。” 川化集团董事长、总裁谢木喜则声称集团下级员工一直没去处理污染问题。他甚至表示“自己是3月3日环保局找上门来才知道这件事的”。

可是,新华社记者却找到了已被停职的川化股份环安处处长何立光,力证企业和政府对长期超标排放问题一直知情。

据何立光指出:长期以来,川化股份对污染的监测都是“两本账”,一是监测原始数据,反映真实排放情况,供企业内部掌握;另一个是经过整理的数据,也就是外报数据,给环保部门看。

报道引述何立光指出,“这个情况公司领导都知道,至少股份公司领导知道。这种事要是没有上面领导认可,下面绝对不敢干。”

新华社援引何立光补充:“关于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我们环安处反映了很多年,打了多次报告。当然,装这个东西要花钱,可是花钱的是企业而不是我,我为什么不反映?2001年以来,环安处书面向上反映了三四次,口头反映无数。但是装不装决定权在企业领导,不在我。”

青白江污水处理厂厂长李航也指出:2月23日当天该厂就向青白江区环保局反映了发现特大污染问题,环保局也来看了。

至于四川省环保局污控处处长方元,则把责任推给没有按法规在技改前向环保部门申请,擅自投入试生产的川化二厂。方元指出事后企业既没有向环保部门报告,也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到3月2日污染源被强制切断时,严重超标排污已经持续了近20天。

如果这种各说各话的情况持续,相信事实的真相永远不会浮出水面。现时公众最希望解答的疑问,最少包括以下六大疑点:

一)四川省副省长刘晓峰为何可以在事故调查还未出来时就一口咬定:“这次事故主要责任在企业”?

二)四川省环保局为什么会容忍“擅自投入试生产”的川化二厂一直运作至出事?

三)在青白江污水处理厂2月23日向区环保局反映了发现特大污染问题后,环保局采取过什么行动?有没有瞒上不报的情节?

四)川化集团在四川省政府和省委内有没有“后台”,省政府和省委中有没有人给该企业违规生产开绿灯?

五)川化集团董事长、总裁谢木喜则声称三月前不知情,但他对川化股份有关污染的监测一直都是“两本账”是否也是一无所知?

六)按用水量计,川化集团每年应该交近2000万元排污费,但实际该集团以成本过高为理由只交450万元。出现这类问题有关部门为何不出面处理?

有一种意见认为,事件发展到这地步,由于省政府有直接利益冲突,中央政府若不直接介入,事实真相可能永远石沉大海。

即使中央政府介入,也必须全面检讨自身问题。这包括法规落后,例如国家规定,对主要河流断面每年要进行4次例行监测。这次事故发生是在中下旬,环保局2月上旬对沱江中游进行了一次监测,正好错过了监测时间。

至于在线监测装置,国家有关法规只规定“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确定的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单位”必须安装,对“总量控制”没有具体规定,很难确定一个企业是不是“总量控制”单位;法规不清晰,环保局也难以执法。

另外,中国法律规定,对污染企业处罚上限是100万元。像川化股份这样年利润达1亿元的大型企业,罚100万元算不了什么,这造成企业守法的成本远高于违法成本。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贯彻这个政策,必须执政者的强大决心,法规上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工作的落实。(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三峡严重污染 长江将成垃圾场
联合国关注东亚地区沙尘暴问题
加拿大要求美国迅速行动遏阻空气污染
中共环保总局命三峡坝区管制污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