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中國宏觀調控效果不如預期 緊縮政策將持續

標籤:

【大紀元7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錢怡台北二十7日電)摩根士丹利 (MorganStanley)首席經濟師羅奇 (Stephen Roach),針對中國宏觀調控對經濟影響發表最新研究報告馴服巨龍(Taming the Dragon)指出,中國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9.6%,顯示宏觀調控仍未達到預期軟著陸(Soft landing),宏觀調控的緊縮措施將會持續。

這篇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仍然以強勁的速度繼續擴張,事實上未來過熱的中國經濟將帶來足以破壞穩定的硬著陸 (Hard landing)風險。

報告中質疑中國的GDP數據未能準確反映實質的成長狀況,中國的工業產值 (Industrial output)成長率在6月維持16.2%,比今年前兩個月的高峰水準19.4%下降,但是相較過去10年平均10%的水準仍然過高,同時能源發電成長率從5月的16.6%微幅下滑至6月的14.3%,羅奇認為,工業產值成長率需要下降至8%到10%,且至少維持6個月,才能算是真正達到經濟軟著陸。

在固定投資方面,報告中指出,中國從今年1至2月的53%高成長率,下降至5月的18.5%,由於固定資產投資是中國最有可能出現泡沫的行業,這方面中國的緊縮投資措施顯然奏效,但羅奇認為,銀行借貸成長率才是導致經濟泡沫化的元兇,信貸增長年增率從3月的20%下滑至6月的16.3%,但是仍然遠高於一般10%至12%的水準。

報告中並指出,中國的通膨壓力似乎已有緩和,儘管消費物價指數 (CPI)已經上升至5%的關卡,而大部分成長集中於農業產品,但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企業物品價格指數 (corporate goods price index)已經連續兩個月下跌,年增率也由5月的9.4%下滑至6月的9.3%,雖然由能源組成的部分連續兩個月上升,但是躉售方面的其他價格均有所下降。

羅奇在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並沒有對全球其他地方的經濟活動產生多大影響,這是中國經濟減速不夠的證明。進口至中國的外國製造產品在6月大幅增加,年增率達到50.5%,高於2003年創下40%的紀錄,這對其他的全球主要工業活動指標產生相關影響。

以工業商品價格 (industrial commodity prices)來看,中國在2003年金屬價格上漲中佔有25%到30%,雖然自今年7月以來商務日報(Journal of Commerce)的金屬指數表現持平,但是仍然比2003年前半年的基本水準高出50%,而與中國經濟成長相關的船運業務目前也處於穩定階段,雖然波羅的海指數 (Baltic DryIndex)在今年2月達到最高點後,反轉下滑至6月降至最低,但7月又出現顯著上升,目前指數是2003年初的兩倍。

過去幾年,羅奇一直強調中國的蓬勃生產力是全球經濟成長動力的源頭,但當中國的工業活動開始放緩時,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能十分巨大。

羅奇表示,中國領導階層完全知道所有這些可能的得失,他對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在國務院會議上的發言警告宏觀調控的困難和複雜性、提醒不要對經濟能否軟著陸進行盲目樂觀的評估表示認同。他認為,假如中國在行政主導的減速政策上有所退縮,金融和投資泡沫將肯定會導致悲劇收場。

羅奇認為,中國經濟雖然處於下滑趨勢,但中國經濟應可維持穩定,正如過去10年,中國曾順利克服三次宏觀經濟調整:1993至1994年的泡沫膨脹、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1年的全球經濟同步衰退。

目前,世界金融市場仍預估中國可能硬著陸(Hard landing),從年初至現在,於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H股表現比2004年1月衰退19%,便是這個可能性的暗示。

儘管在某種程度上,世界又一次的預期最壞的情況會發生在中國,但羅奇表示,白熱化的中國經濟才剛開始向可持續的增長軌道過渡,目前世界還沒有感覺到中國減速帶來的任何嚴重影響,但這些影響仍然很可能發生。

相關新聞
中國宏觀調控逾半數企業資金吃緊
樊綱稱中國實現宏觀調控目標為時尚早
中國發改委:宏觀調控目前效果屬階段性
柔中帶剛化解矛盾 溫家寶顯政治智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