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中国宏观调控效果不如预期 紧缩政策将持续

标签:

【大纪元7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钱怡台北二十7日电)摩根士丹利 (MorganStanley)首席经济师罗奇 (Stephen Roach),针对中国宏观调控对经济影响发表最新研究报告驯服巨龙(Taming the Dragon)指出,中国第二季国内生产毛额(GDP)成长9.6%,显示宏观调控仍未达到预期软着陆(Soft landing),宏观调控的紧缩措施将会持续。

这篇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仍然以强劲的速度继续扩张,事实上未来过热的中国经济将带来足以破坏稳定的硬着陆 (Hard landing)风险。

报告中质疑中国的GDP数据未能准确反映实质的成长状况,中国的工业产值 (Industrial output)成长率在6月维持16.2%,比今年前两个月的高峰水准19.4%下降,但是相较过去10年平均10%的水准仍然过高,同时能源发电成长率从5月的16.6%微幅下滑至6月的14.3%,罗奇认为,工业产值成长率需要下降至8%到10%,且至少维持6个月,才能算是真正达到经济软着陆。

在固定投资方面,报告中指出,中国从今年1至2月的53%高成长率,下降至5月的18.5%,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最有可能出现泡沫的行业,这方面中国的紧缩投资措施显然奏效,但罗奇认为,银行借贷成长率才是导致经济泡沫化的元凶,信贷增长年增率从3月的20%下滑至6月的16.3%,但是仍然远高于一般10%至12%的水准。

报告中并指出,中国的通膨压力似乎已有缓和,尽管消费物价指数 (CPI)已经上升至5%的关卡,而大部分成长集中于农业产品,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企业物品价格指数 (corporate goods price index)已经连续两个月下跌,年增率也由5月的9.4%下滑至6月的9.3%,虽然由能源组成的部分连续两个月上升,但是趸售方面的其他价格均有所下降。

罗奇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并没有对全球其他地方的经济活动产生多大影响,这是中国经济减速不够的证明。进口至中国的外国制造产品在6月大幅增加,年增率达到50.5%,高于2003年创下40%的纪录,这对其他的全球主要工业活动指标产生相关影响。

以工业商品价格 (industrial commodity prices)来看,中国在2003年金属价格上涨中占有25%到30%,虽然自今年7月以来商务日报(Journal of Commerce)的金属指数表现持平,但是仍然比2003年前半年的基本水准高出50%,而与中国经济成长相关的船运业务目前也处于稳定阶段,虽然波罗的海指数 (Baltic DryIndex)在今年2月达到最高点后,反转下滑至6月降至最低,但7月又出现显着上升,目前指数是2003年初的两倍。

过去几年,罗奇一直强调中国的蓬勃生产力是全球经济成长动力的源头,但当中国的工业活动开始放缓时,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能十分巨大。

罗奇表示,中国领导阶层完全知道所有这些可能的得失,他对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在国务院会议上的发言警告宏观调控的困难和复杂性、提醒不要对经济能否软着陆进行盲目乐观的评估表示认同。他认为,假如中国在行政主导的减速政策上有所退缩,金融和投资泡沫将肯定会导致悲剧收场。

罗奇认为,中国经济虽然处于下滑趋势,但中国经济应可维持稳定,正如过去10年,中国曾顺利克服三次宏观经济调整:1993至1994年的泡沫膨胀、1997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1年的全球经济同步衰退。

目前,世界金融市场仍预估中国可能硬着陆(Hard landing),从年初至现在,于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H股表现比2004年1月衰退19%,便是这个可能性的暗示。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世界又一次的预期最坏的情况会发生在中国,但罗奇表示,白热化的中国经济才刚开始向可持续的增长轨道过渡,目前世界还没有感觉到中国减速带来的任何严重影响,但这些影响仍然很可能发生。

相关新闻
中国宏观调控逾半数企业资金吃紧
樊纲称中国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为时尚早
中国发改委:宏观调控目前效果属阶段性
柔中带刚化解矛盾 温家宝显政治智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