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宜興「陽羨茶」的始源

人氣 15
標籤:

宜興,瀕臨太湖,層巒疊嶂,風光綺麗,更兼有「善卷」、「張公」、「靈谷」三洞之勝,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不少慕名而來的旅遊者,在飽覽了宜興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後,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陽羨茶」來品嚐一番。泡出來的茶湯清色濃,味香而甜,堪稱茶中佳品。
  
宜興產茶歷史久遠,古時就稱之為「陽羨貢茶」、「毗陵茶」、「陽羨紫筍」和「晉陵紫筍」。早在三國孫吳時代,就名弛江南,當時稱為「國山茶」。

「國山」,即今之離墨山。據《宜興縣誌》載:「離墨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山頂產佳茗,芳香冠他種」。到了唐代,被稱為「茶聖」的陸羽,為了研究茶的種植、採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陽羨(今宜興的古稱)南山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為撰寫「茶經」一書積累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陸羽在他的《茶經、一之源》中記及:「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陸羽在品嚐同僧進獻的佳苟後,認為「陽羨茶」確是「芳香冠世,推為上品」,「可供上方」。由於陸羽的推薦,「陽羨茶」因此名揚全國,聲噪一時。從此,「陽羨茶」被選人貢茶之列,故有「陽羨貢茶」之稱。
  
大致在唐代肅宗年間,常州剌史李棲筠開始,每當茶汛季節,常州、湖州兩地太守集會宜興茶區,並且唐皇特派茶吏、專使、太監到宜興設立「貢茶院」、「茶捨」,專司監製、品嚐和鑑定貢茶的任務。採下來的嫩茶,經焙炒好後,立即分批通過驛道,快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趕上朝遷的「清蝗宴」。當時稱此種茶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誤。
  
誠可知,江蘇宜興距京城(今北京)有數千里之遙,不知累壞了多少驛役?累死了多少駿馬?……正如唐代詩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詩曰:
  
「凌煙觸露不停采,官家赤印連貼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
  
「陽羨貢茶」,產於宜興的唐貢山、南嶽寺、離墨山、茗嶺等地。「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讚曰:「陽羨茶」以「淡黃不綠,葉莖淡白而厚,製成梗極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 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
  
至於「陽羨茶」的始源,據《宜興縣誌》載,飲茶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叫潘三的農民,後來被尊之為宜興的「土地神」。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引「重修義興茶捨記」:有一位和尚把陽羨山中產的野茶送給當時的常州太守李棲筠,經他請陸羽鑑定後,建議當作佳物進貢給唐代宗皇帝,時間是大歷年間(766年左右)。

僅次於陸羽的第二位「茶聖」,詩人盧仝,寫下了「天子愛喝陽羨茶,百昌不敢先開花」的詠茶名句,明末清初劉繼莊的《廣陽雜記》記有「天下茶品,陽羨為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評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藥味,龍井茶有豆味,而陽羨茶有『金不味』,夠得上茶中上品」。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飲食文化:茶的故事
浙江名茶:顧渚紫筍茶,德清烘豆茶,西湖龍井茶
各國飲茶習俗
各國飲茶習俗 人氣 13
布拉格跨年遊 看古老建築、逛聖誕集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