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吃緊 英大學競相賣學位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8月2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陳宜君╱綜合報導〕英國「觀察家報」1日報導,財務捉襟見肘的多家英國大學為賺取學費,竟將學位授予理應被當的學生。傳出「賣學位」醜聞的學校,從聲望最崇高的學術機構到以往的綜合技術學院都有;不論是外國或本國學生,均可透過此管道取得大學部或研究所的學位。

  牛津、倫敦、斯溫西等大學的講師透露,此一醜聞正腐蝕英國的學術標準,他們卻因擔心丟掉工作,不敢公開談論。英國「學術自由與學術標準委員會」的威廉森表示,學校對直接剽竊,或講師替學生做作業、未經適當考試就讓學生過關等作法,視而不見。

  在最極端的個案中,觀察家報取得證據,顯示博恩茅斯大學的設計、工程暨電腦系主任韋恩,透過電子郵件向學校人員表示,由於申請入學者減少,必須將被當人數「減至最低」。韋恩在信中表示:「我要敦促所有參與評定考試成績等工作的學術人員,非常謹慎處理獲得三十多分成績的學生。如果成績是三十八、九分(稍低於及格分數 ),那麼只要情況允許,請適當斟酌多給○.五分,不要留給考試委員會決定。」

  韋恩接著警告當掉學生的後果:「我通常會將問題簡化歸因於為某項金錢因素。也許當你們把手邊的問題帶回家,想到每個學生可帶來約四千五百英鎊的收入,你們全都有能力計算這些總和,就像我一樣,算出對學校的可能影響。」

  觀察家報還發現,許多大學人員面臨讓碩士班外國學生過關的壓力,也愈來愈大,因為來自這些學生的收入能幫助學校的經濟自給自足。即使是牛津大學,部分學院也為了資金而隨波逐流,加入競相招收外國研究生的行列;該校一名教授文學的教師表示,碩士班的學生不論資質如何,現在都幾乎不可能被當。

  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到英國深造的外國研究生,從不及七千人增至三萬三千餘人。來自非歐洲聯盟會員國的學生帶給英國學校的收入,估計達六億英鎊。

  英國政府允許各校自後年起加收高達三千英鎊的費用,不過還是無法補足估計達一百億英鎊的資金短缺。許多大學認為來自外國學生的學費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有些則決定裁減課程。以收費最昂貴的學校為例,商學科系的外國學生每年可能得支付三萬英鎊,是英國大學生的六倍。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何海鷹: 審江意味著什麼?
台灣大學畢業典禮 網路實況轉播
芝加哥大學的成功之路
奈米碳管半導體設備問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