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的成功之路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1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李建華芝加哥報道) 提起芝加哥大學﹐人們都知道這裡出過很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的第一位諾獎得主是芝大物理學教授邁克爾遜(Michelson)在1907年獲得的。但是﹐芝加哥大學之所以成為美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則與其獨特的辦學精神是分不開的。可以不誇張地說﹐芝大在很多方面是20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的先鋒。

芝大第一任校長威廉哈伯(William Harper)是位傳奇式的人物。他14歲大學畢業﹐18歲就獲得了耶魯大學的博士。他的才華不僅在做學問上﹐而且在辦學上。從他1892年35歲起到芝大上任成為第一任校長到1906年去世的十幾年裡為芝大奠定了從一開始就成為一所名校的基礎。例如﹐他的才華和辦學主張幫助他在建校一開始就從美國其他名校挖來了20位系主任﹐使芝大一建校就組織起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

哈伯想象中的大學是一所結合美式人文學院和德國研究性大學式的教育場所。在這裡,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極大的重視。而本科生也從中得到很大的益處。芝大的成立實現了哈伯的夢想,也使她在很多方面成為了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領頭羊。哈伯在課程方面的一個重大改革就是首先在大學引入了學季制。在芝大﹐每一學年有4個學季。每個學季只有3個月。每個學季結束都舉行一次畢業典禮。這樣﹐學生可以在一年的任何一個學季完後畢業。哈伯還被稱為社區學院之父﹐因為他首先提出把大學本科的一﹑二年級分出來獨立建校。

芝大對課程的改革還包括加強跨學科之間的聯繫和新學科的建設。例如﹐社會學系的建立是美國大學的第一個。對加強教育研究和經濟掛鉤的特別重視則表現在建立了全美第二所商學院。20世紀以前的高校其主要目的是培養牧師﹐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被動的吸收知識。而芝大對課程和教學則是重視綜合考試而非單科成勣﹐強調對原始文件和經典著作的學習﹐改變傳統上只使用教科書的單一傳授方式。在這裡﹐課堂討論受到了特別的重視。教育不再只是老師講﹐學生聽﹐而變成了老師﹑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討論﹑質疑﹐相互啟發學習的
場所。一個有利於培養思考能力的研究大學。

另外, 歷史學教授漢娜歌瑞在1978年被任命為校長﹐成為美國主要研究性綜合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在她任校長期間﹐本科和研究生的入學人數都有增加。這些改革對20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弗里德里克· 魯道夫,威廉姆斯學院(在四年制學院中今年全美排名第一)的歷史學教授在他的”美國學院和大學史”一書中所寫的,”沒有哪件事在塑造美國高等教育的前景和期望方面要比芝加哥大學的建立更重要了。”



雖然芝大的本科生只占三分之一,但其教育并沒有因此而被輕視。從1929起由第五任校長羅伯特哈勤斯(Hutchins)提出的本科公共核心課程就是芝大本科教育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核心課程使得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不論主修或側重文理那一方向都要按要求修完6-9門包括人文和科學的必修課,以幫助學生打下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良好基礎。這一方案已為美國很多高校所採納。另外,大多數給研究生開的課都對本科生開放,不僅大大豐富了本科生的課程選擇,而且為本科生提供了絕好的學習和做研究的環境。

對學者的尊重在芝大有很久的傳統,早在20世紀30年代芝大就接受了多位受到納粹迫害的學者。1997年芝大教授杜魯平娜(Katie Trumpener)倡議並成立了“處在危險中的學者”(Scholars at Risk Program)項目,以幫助世界各國受到迫害的學者。2001年,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何清漣從中國逃到到美國後就是得到這個項目幫助的一位學者。幾年下來,已有幾十位學者成為此項目的受益人。而且,美國已有幾十所大學加入,使這個組織成為全世界營救處於危險之中的學者的最大網絡。

進入21世紀,芝大面臨很多新的挑戰。例如對全球化(Globalization)所帶來的挑戰和問題做出怎樣的反應,超高學費對生源結構的影響等都是很重要和大家正在探索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所高校辦的是否成功。對此我們將視目以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蔣彥勇醫生為「六四」正名的上書得到了海內外的支持,在網絡封鎖的情況下,聲援蔣彥永醫師為六四正名的簽名已達144,586人。青年作家余傑撰文「晤蔣彥永 談說真話」介紹了民族脊樑蔣彥永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余傑在此文結尾時說:「中國未來的希望,不在於突然之間出現一個「中國的摩西」或「中國的戈爾巴喬夫」,而在於我們每一個公民都像蔣彥永一樣說真話、像蔣彥永一樣生活。與其被救,不如自救。這才是我們這個災難深重、罪孽深重的民族的真正救贖之路和重生之路。」今年楊逢時博士邀請余傑做芝加哥紀念「六四」音樂演講紀念會主講人。余傑為本報專欄作家,大紀元網站有他一百多篇文章。今年「六四」十五週年到來之際,海外華人計劃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包括圖片展,獻花守夜,座談會,音樂會,遊行,燭光晚會等等,聲勢比以往浩大許多。
  • 訴江案法庭辯論前夕,法輪功學員在芝加哥舉行的「迫害与信仰」展覽,以真人演示、模型演示及圖片等形式再現江氏集團迫害法輪功學員的部份酷刑。慘烈的酷刑震撼了芝加哥觀眾。
  • 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美國的Memorial Day﹐即國殤日﹐也是陣亡美軍將士的紀念日。5月29日﹐芝加哥在市中心State大街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國殤日大遊行。
  • 美中時間五月二十六日晚七時三十分,臺灣-伊州第二次生物科技産業投資與合作視訊會議在芝加哥Barns &Thornburg法律事務所和臺北六福皇宮兩地同時舉行。會議由駐芝加哥臺北經文辦商務組主辦。透過先進的網路視訊技術,大洋兩岸的生物科技與醫藥産業界的專家及廠商進行了一次國際性的産業合作和技術引進方面的交流。
  • 大紀元記者王思明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從1999年7月至2004年5月﹐中國駐外使館剝奪法輪功學員的護照權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包括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瑞士﹑匈牙利﹑新加坡﹑英國﹑愛爾蘭﹑荷蘭﹑法國﹑丹麥﹑澳大利亞﹑西班牙﹑比利時﹑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堪薩斯﹑紐約﹑亞特蘭大﹑達拉斯﹑休斯頓﹑華盛頓DC﹑波斯頓等地區。海外宗教人士、民運人士等團體都屢屢發生護照被扣和中國駐外使館拒絕給當地華人辦理中國簽證的事件。
  •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9年7月至2004年5月,中國駐外使館剝奪法輪功學員的護照權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包括加拿大、日本、義大利、瑞士、匈牙利、新加坡、英國、愛爾蘭、荷蘭、法國、丹麥、澳大利亞、西班牙、比利時、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堪薩斯、紐約、亞特蘭大、達拉斯、休斯頓、華盛頓DC、波斯頓等地區。這一驚人的數位,凸顯江澤民等把對法輪功的直接迫害已迅速地推向了全世界,江的這一舉動也引起了尊重人權和信仰自由的民主國家的廣泛關注。
  • 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保羅‧瑟瑞諾(Paul Sereno)6月1日在芝加哥Garfield Park Conservatory展出他的小組最近在非洲所發現的恐龍頭骨化石的模型。這個被瑟瑞諾命名為Rugops primus恐龍是一種生活在九千五百萬年前臉皺﹑食肉的恐龍。
  • 大紀元6月2日訊】(法新社芝加哥一日電)根據一項研究,日前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的一塊恐龍化石,暗示非洲與其他大陸版塊分離的大陸漂移發生時間,可能比先前預測的晚些。在尼日沙漠地區挖掘出這塊恐龍頭顱化石的古生物學家說,這項發現顯示,原本以某種形式相連的非洲、南美洲、印度及馬達加斯加,直到約一億年前才分開,比原先推測的時間晚了兩千多萬年。
  • 世界首例訴江案5月27日芝加哥庭辯的前一天,全球審江大聯盟、保衛言論自由人權同盟、美國華府論壇在芝加哥大學,共同合辦“訴江與世界未來”研討會,律師政論家等六位主講人發表各自的研究結果和觀點。近60人參加座談會,研討會在聽眾和主講人問答後結束。幾位聽眾表示研討會的觀點非常有創意,得到很多知識和啟發。
  • 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第九屆年度生物保護大獎授予中國大陸西南林學院副院長﹐中國首要的自然保護提倡者楊宇明教授。楊宇明教授是中共體制內怒江建壩的首要反對者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