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家鄉見聞

標籤:

【大紀元8月2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周幼康廣安報導) 這個星期,中國當局在鄧小平的故鄉四川廣安隆重紀念鄧小平冥誕一百周年。鄧小平領導中國進行經濟改革最著名的口號之一就是“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本台記者在廣安走訪了當地官員和民眾,看看到底是哪些人先富起來了,還有哪些人處於貧困。

*官員評述貧富狀況*

記者到廣安訪問,特別尋問了廣安市長王平,在鄧小平的故鄉,富裕人口和貧困人口的比例各佔多少?王平說:“廣安有四百五十萬人口,富裕起來的人到底有多少,我沒辦法告訴你一個準確的數字,因為到底什麼叫富裕,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是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我們這裡貧困人口的情況。我們全市目前還有二十八萬貧困人口,佔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七。這些人陷入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於身體殘疾,不能勞動,陷入貧困。有的是因為家裡有人長期生病,喪失了生活來源。有的是因為當地生產條件十分差,比如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大力興修水庫,把農民的田地都淹光了,也沒給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合理的補償,使他們陷入貧困。還有就是附近大規模採礦,破壞了生態環境,使農民失去了生計。”

*家鄉享受小平餘蔭*

鄧小平雖然出生在廣安,但是自1919年十五歲離開廣安之後,一別七十多年,到死都沒有再回故鄉看一眼。不過,鄧小平死後,尤其是最近,鄧小平的故鄉卻得到了中共高層的高度關注。

廣安市武勝縣縣委書記孫南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說:“溫家寶總理不久前到了廣安,聽說了廣安水淹地區的貧困問題後,非常重視。他走了以後,國務院有關部委就立即派人到廣安, 調查並幫助解決我們這裡的貧困問題,甚至幫助貧困農民修建住房。”

鄧小平的余蔭也使他故居的鄰裡生輝。由於政府要修建鄧小平紀念館,世世代代居住在鄧小平故居附近的農民都被迫遷移。不過,政府為他們修建了更好的房屋,而且水電供應一應具全,他們也不用繼續耕田種地了。

由於全國各地的黨政機關不斷動用公款組織人員到廣安參觀鄧小平的故居,進行所謂的“傳統教育”,鄧小平故鄉的人們也找到了一條新的生財之路。

鄧小平故居的鄰居王先生說:“房子都是統一修建的,並且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給我們。造價是每平方米三百九十元,賣給我們是每平方米二百元。現在由於前來參觀鄧小平故居的人很多,所以我們自己住在樓下,把樓上出租給遊客。現在我們村裡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都在開這種家庭客棧,收入是很可觀的。這樣一來,我們都不用種田了。坐在家裡就可以掙錢了。”

中國農村的農民長期以來為了求好運都在家裡供奉著菩薩。但是在鄧小平的故鄉,很多人家裡供奉的已經不再是菩薩,而是鄧小平。王先生說:“掛鄧小平的畫像是出於我們對他的崇敬,對他的崇拜。”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港逾百人輪購鄧小平紀念郵票
大陸媒體曝 鄧南巡駡反經改黨內高層
胡錦濤重申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
胡錦濤談台灣問題堅持一國兩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