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T公司大舉西進為哪般?

標籤:

【大紀元8月3日訊】(亞洲時報記者Jayanthi Iyengar 8月2日報導)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於2003年12月17日、18日分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作為第一家兩地同步上市的國有金融企業,中國人壽受到海外投資者的追捧,獲得了25倍的超額認購倍數,共發行65億股,募集資金35億美元,創該年度全球資本市場首次公開募股(IPO)籌資額最高記錄,取得了海外上市的成功。

2004年1月30日,中國國家審計機關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披露了重組前的中國人壽涉嫌違規資金約54億元人民幣。雖然這些審計信息並非國家審計機關的最終審計結論,但一經公開,立即在國際股市產生動蕩。2月1日,中國人壽股份被投資者大幅拋售,兩地上市的中國人壽股價連續下滑,累計跌幅約20%,股票市值幾天內損失約10億美元。

今年3月,中國人壽再次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2004年3月,因美國一購買了中國人壽股票的投資者稱將召集所有投資者分別以信息披露不全、不實等原由起訴中國人壽,中國人壽在香港的股價大受挫折,下跌至該股票在香港證交所掛牌以來歷史最低點。

不及時披露信息或者披露虛假信息而被起訴的,在美上市的公司並不少,其中有九個來自亞洲,包括rediff.com(印度的門戶網站,因股東李澤楷被指持“虛假學歷”而遭投資者入稟美國法院要求賠償)。但它們的規模都不及中國人壽。

不過,中國人壽的遭遇並沒有打亂其他中國公司(包括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網通等大型國有企業)即將到美國上市的計劃。這一點從香港的海陸國際律師事務所(Heller Ehrman White & McAuliffee)的合夥人Simon Luk那裏得到印證。他說:“好在中美兩國的律師們積極努力,中國人壽事件才沒有成為其後來者的障礙。要我們幫助處理未來上市事務的中國公司仍然絡繹不絕。” 在成功上市的網絡公司(如新浪、搜狐、網易等的門戶網站和如掌上靈通、Tom online的短信服務提供商)的刺激下,一些從事傳統商業但也向互聯網滲透的企業(前程無憂、搜房網、e龍)也在安排自己的上市計劃。

中國公司的“西進運動”可謂方興未艾。目前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有17家,包括上海石化、華能電力、中石油、中國聯通、中國東航的大型國企。他們的運營都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督;而且該機構規定的信息披露標準比中國要嚴格的多。這些國企希望為遠期發展獲得更多資金支持,而在亞洲資金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只好選擇紐約證交所了。

世易時移。現今亞洲市場上的資金充裕,也不乏外資,為什麼中國企業要捨近求遠到美國去上市?受“中國人壽”等事件的影響,上市的費用也高漲。由於並不是所有的網絡股都能實現“上市後高回報率”的諾言,中國網絡公司怎麼還可以接連上市,並依然博得美國投資者的青睞?為什麼中國的網絡公司都對納斯達克趨之若鶩?“中國人壽”的風波會對中國公司在海外上市產生何種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主要可歸結為海外投資十分看好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及國內資本市場遠不及國外的成熟。

美國投資者喜歡購買亞洲股票。去年,美國人以美國存托憑證(ADR)形式持有90多億美元的亞洲股票。去年台積電發行了20億美元ADR股票,列十大ADR發行商之首,中華電訊以16億美元據第二位。而且這前十名中,亞洲企業佔多數。專家認為2004年的金額會超過去年。

中國人壽在NYSE上市受到美國投資者力捧,供不應求,但由於發行股票金額有限,最終籌得35億美元。IPO專家Tom Taulli說:“投資者想著增值,可是當時有錢也搶不到[中國人壽]。象Blue Nile Inc.通過網絡為顧客提供質優價廉的珠寶和鑽石,發展勢頭強勁,它的股票深受IPO投資者歡迎。”

事實也是如此。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為8700萬人,僅此於美國。該數字佔全國人口的6%,據城市人口總數的20%。四月份摩根斯坦利的明星分析師、昔日的網絡股女皇瑪麗.米克爾指出:“雖然[在中國]互聯網普及率不太高,人們已經開始通過互聯網瀏覽新聞,查找信息,欣賞娛樂節目,企業通過互連網擴展自己的市場。”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科技組副總裁Jay Chang在5月表示:“到了2010年,[中國]會有2億人互聯網用戶,電子商務、網絡廣告和網上支付、無線數據、在線游戲等業務將分別出現50倍、10倍、5倍、3-5倍的增長,整個市場產值在它們的推動下 [跟現在比]增長10倍,將達到100億美元。” 他是根據國際文傳電訊社的數據得出上述的結論。他認為,中國的互聯網產業遠未飽和;雖然目前網絡廣告和電子商務的投入只有1~1.5億美元,分別僅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8%和0.01%,與美國的2.5%和0.5%還差的很遠,因此大有潛力可以挖掘。中國互聯網產業這塊蛋糕如此誘人,自然備受海外股票投資者的垂青。

誘使中國企業“西進”的主要問題就是資金。Tom Taulli表示,美國一直是募集資金的中心地。海陸國際律師事務所的另一合夥人Carson Wen進而解釋,門戶網站在納斯達克的成功上市正改變國內IT行業對在哪里上市的認識,因為“中國的IT公司把在納斯達克的掛牌上市看成對企業成功的認可”;一些中國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有些選擇香港、紐約兩地上市;還有少量公司選擇香港、倫敦兩地上市。但是他說,比較遺憾的是中國最優秀的企業還有很多都還沒在上市。

跟中國的投資者相比,美國投資者更精明,他們會對要買的股票研究的更透徹。市場成熟的深度讓股票的流通更順暢。Simon Luk說,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後就成了美國品牌,有助於提高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很多國內公司就是衝這一點去的。

再者,同新興的資本市場比較而言,西方國家的更成熟,有更多方式可供選擇。例如選擇在美國上市,它可以選擇NYSE(大公司都選擇在這裏將其股票上市)、納斯達克(為中小企業)、OTC(進行非上市股票、債券、及其他證券交易的地方)和144A(僅面向機構投資者)。

Tom Taulli認為能夠到海外掛牌是對公司信用的一種認可。尤其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因安然及世通的會計醜聞而實施更為嚴厲的監督措施之後,投資者對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更放心。

反觀中國,股市的不完善打擊了中國IT企業本地上市的積極性。例如,在國內上市總要排長隊,這種現象在國際上根本沒有。在深圳的創業板開盤以前,深市已經不接受新的上市申請。市場風雲變幻,IT公司等不起,只好“西進”。

另外,越來越多的“海歸派”進入中國公司的管理層,他們的目光本來就瞄準了納斯達克而不是國內股市。很多剛起步的IT公司就有風險基金和機構投資者的介入,他們追求更少的外匯管制和寬鬆的法制環境;納斯達克自然是他們的首選。

香港的二板市場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常受大陸上市公司的醜聞影響。所以,無論是通過IPO上市,還是借殼上市,雖然有地域間隔、時差,納斯達克仍是IT企業的首選上市地。

Carson Wen特別提醒,選擇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要注意上市風險,及時披露信息、遵守相關證券法規,才是成功之道。(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柯正杯三州四國軍棋錦標賽快訊
台灣形象廣告上波士頓環球報民主黨大會特刊
世界大學棒賽美國輕取墨西哥
Parkway部份路段將單向收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