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产业化与新闻改革

标签:

【大纪元8月5日讯】(美国之音记者莉雅报导)中国当局目前正在对一些媒体的经营体制进行所谓的“试点改革”,把媒体过去的属性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研究传媒的中国学者说,这种媒体的产业化跟新闻改革毫无关系。而且事实上,中国媒体的日益商业化已经给新闻事业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后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市场化,中国的媒体也在日渐商业化。这种商业化不仅表现在报刊杂志种类的多样化,也表现在媒体经营方式上的改变。在政府取消了对所谓的党报党刊的财政补贴之后,这些必须自负盈亏的新闻单位为了生存,都纷纷创办了迎合读者口味的小报小刊,形成“小报养大报”的局面。

*八家报纸成新闻改革试点*

同时,媒体与媒体以及企业之间也开始开展合资经营。与此同时,中国新闻出版署从去年六月开始选定八家报纸作为新闻出版改革试点,改变报纸的经营体制。

香港 蔡咏梅女士说,这种控制从中国现在播放的影视作品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她说,虽然媒体的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新闻的空间,但是敢于报导事实真相的《南方都市报》的前总编辑程益中和总经理喻华峰分别以经济问题被逮捕和判刑的遭遇表明,这个空间是多么的有限。

*传媒改革影响巨大*

美国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焦国标副教授因为不满中宣部对新闻的严密控制而撰写了“讨伐中宣部”的檄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当局目前进行的一些所谓试点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出版业受到非新闻因素控制的问题:“我觉得,目前这个本质没有变,就是传统上控制媒体的手段,实质没有变。口头上一些新的提法总是在提,但是媒体实质上的自由程度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

中国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说,中国媒体的商业化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不能把媒体的产业化等同于新闻改革:“中国正在进行的所谓的这种媒体的产业化、文化的产业化,它跟新闻改革毫无关系。它只不过为了一个目的,形成一个产业,让投资者赚钱,让所有者赚钱。那么新闻改革是什么?应该是新闻报导的主题、选题,报导的角度更与人民群众贴近,让人们看到身边的问题,让他们关心身边发生的事件。而这种媒体的产业化只让人关心那些能抓住人们眼球的那种情绪化的反应,娱乐性的新闻,战争、暴力、性丑闻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确实能抓住他们的眼球,但是使公众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改革关键须允许私营媒体出现*

北京大学的焦国标副教授认为,当局要想真正改革媒体,必须允许私营媒体的出现:“要拿出具体的几年计划,去改变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所有制结构。比如说,拿出五年的时间,每年允许全国出现几十家报纸,几十家出版社,完全不受政府控制。”他说,象南方都市报的这个案子,如果报纸是民营的,那么程益中和喻华峰被指控的私分公款的罪名就根本不存在。

焦国标还特别强调,开放报禁,并不等于反党反政府,或者是跟党和政府对着干。因为私营媒体虽然可能不受中宣部或是某一个党委书记的控制,但是它们必须遵循中国的法律,而这些法律本身就是执政党意志的体现,因此共产党没有理由害怕解除报禁。

不过,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媒体的产业结构本身并不能导致新闻的自由与公正。他说,媒介巨头默多克拥有的福克斯电视公司和属于公共媒体的英国广播公司就是明显的例子。他说,媒体受到商业上的压力是国际上的一个普遍现像。象去年初在中国爆发的萨斯病,虽然中国的媒体从2月11号开始进行报导,但是国际媒体只有在4月12号才开始关注中国的萨斯病,因为伊拉克的主要战斗行动在4月11号结束,因此对于需要收视率的新闻机构来说,萨斯病那种恐惧的面罩正好取代了伊拉克的防毒面具。

李希光教授说,与国际媒体只受到商业上的压力不同的是,中国媒体还面临更多的控制:“中国媒体现在进入一个两难的境地。这些媒体一方面受政府的控制,同时又受广告商或是投资者无形的手的操纵,没有人在乎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比如现在大家都在一股脑的报导伊拉克的斩首、伊拉克的人质、伊拉克的爆炸,但是人民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国的艾滋病、中国的血吸虫病、中国的1点2亿乙肝(患者),这些事情没有人在乎,而这些是我们身边需要解决的事情。中国的贫困人口、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这些问题谁来关注?”

*半数记者没有劳工合同*

李希光教授说,除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外,中国媒体还面临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职业的队伍很不专业。一个是专业素质。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按照西方新闻学来讲,他是公众信息的把门人,他应该向公众提供什么?可靠的、完整的、平衡的、准确的。准确和诚实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素质。”但是他说,今天,媒体的高度商业化使得新闻单位和记者只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新闻准则,一味的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惜炒作新闻、甚至制造虚假新闻,搞有偿新闻等等。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记者这个职业得不到尊重,记者的待遇也得不到保障。

李希光教授说,他刚刚完成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中国,49%的记者没有劳工合同,也没有保险,很多记者连工作证都没有,比建筑工地上的临时工还不如。但是他说,就连这个事实,在中国也没有人敢讲,因为讲这种话等于揭露了黑幕。

李希光说,如果只提媒体,不提新闻,只提媒体的产业化,不提新闻改革和记者的职业道德,那么中国新闻业的前景将非常的不乐观。因为不仅是记者的道德要沦丧,那么广大的文化产品消费者都会跟着提供这些文化产品的记者一样道德沦丧。

相关新闻
亚洲杯足球赛决赛进入倒数中国球迷紧张期待
国际记者协会谴责中国非法扣留台湾记者
中国就六方会谈与各方磋商
扶贫贷款:扶了谁,又富了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