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大紀元義工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15日訊】我在大紀元時報做義工﹐完全是因為大紀元時報的正派和敢言。大紀元時報剛創辦的時候﹐處境非常艱難﹐全靠義工的捐贈和大量義務付出。從開始﹐就有許多人在問﹐在猜想﹐辦大紀元要花很多錢。其實大紀元花的錢並不多﹐對于其他的媒體﹐也許會花很多錢﹐但大紀元在人員支出方面是非常少的﹐絕大多數工作人員是義工﹐不但不拿一分錢﹐還自己出錢﹐為報紙付出。

現在的社會﹐如果一個人不為利而活﹐會有許多人不理解。其實來幫忙大紀元的義工個個都是「義」字放中間﹐「利」字擺兩邊。沒有這樣的精神境界﹐絕對不會促成大紀元發展這麼快。大紀元從2000年冬在休斯頓創辦至今﹐幾乎一年一個台階﹐從最初12版套紅週報開始﹐到現在週五版達到20版AB分版彩色印刷一週兩期﹐從最初10000份到如今休斯頓辦公室和達拉斯辦公室總和達21600份。期間的甘苦與成就不是利益所能包括的﹐大紀元重視的就是「正」與「義」。

說到大紀元的義工﹐也許社區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目前為止﹐大紀元的義工包括新聞採訪的記者義工﹑編輯排版的義工﹑辛苦送報的義工。就連拉廣告的廣告業務員也是義工性質﹐他們中有的人為了大紀元的發展﹐沒有去找其他比較掙錢的工作﹐甚至他們的業績足以讓其他的公司來挖大紀元的牆角。我在做大紀元義工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做義工的朋友﹐他們的崇高境界讓人感佩。

義工記者孫小姐﹐以前沒有做過記者﹐但她用她的善心和誠摯﹑兢兢業業把新聞做得很好。她自己在一家醫院做主管﹐業餘時間很少﹐但她抽時間參加了許多社區的活動﹐也曾先後採訪過很多社區名人﹐也採訪過美國各級政府官員等﹐許多人成了她的朋友。

可能許多人﹐看到過大紀元的社區新聞﹐那是休斯頓的大紀元義工記者所寫。有些精彩﹐有些平淡﹐但誰能知道﹐作為一個新生的媒體﹐她在創辦過程和發展過程中的艱難﹖許多沒有任何記者背景的義工在慢慢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在寫作方面的提高是驚人的。其中一位記者﹐她是在美國上的高中和大學﹐在美國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工作﹐但她在採訪和學習的過程中﹐寫出來的文章﹐大家都說好﹐有很多人反饋她寫的文章有看頭﹐有內涵﹐讀後很受益。

還有義工編輯金女士﹐雖然她有編劇的背景﹐但她從來沒有摸過電腦﹐她是從怎麼開機學起的﹐馬上就要60歲的人了﹐為了編輯的工作﹐在出報的前兩天﹐每天都要在電腦前坐很長時間。不僅每週要出2版社區新聞﹐自己還要去採訪﹐做得也是很努力。

大紀元時報在社區越來越為人所知﹐新聞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寫作手法也越來越專業化﹐如今大紀元時報在全球已經有了成為正規專業性大媒體的架式和氣象。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為專業報社做業餘記者的經歷。

第一次採訪﹐是跟著另外一位記者去實習﹐我至今仍然記得當時是去採訪休斯頓客家會的活動。客家會在進行活動安排及討論﹐選舉相關的幹事與會長等﹐具體內容忘記了﹐但當時的氣氛非常和諧﹐大家對記者的關照﹐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初次品嘗了「無冕之王」的感覺。

但新聞採訪和參加聚會不一樣﹐每一次回來﹐對我都是一次考驗﹐文章要表達什麼﹐從哪個角度出發等等﹐頗費思量。最初也會等著其他報紙的新聞出來﹐參考參考﹐但後來發現﹐其他報紙新聞的角度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讀者們也許注意到了﹕對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其他報紙上均是罵聲多﹐讚揚少﹔對真正獨裁和專制的國家﹐由于種種原因﹐其他報紙均不願﹑不敢觸及。而真正需要幫助和發揮媒體監督作用的恰恰是這些獨裁專制的國家。

而大紀元報導的重點又是中國這個最受矚目的一黨專政國家﹐說得好聽點兒是「一黨專政」﹐說得不好聽的就是「獨裁和專制」。許多讀者有切身體會﹐當大家第一次讀大紀元時報時﹐會有種感覺﹕震驚。這世界上有人居然可以如此直接的報導國內的各種腐敗和不公﹐對大陸人來說真是「醍醐灌頂」。

大紀元還在發展和壯大﹐所有的義工們也在努力和進步﹐我為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而高興。大紀元的未來是美好的﹐大家都希望大紀元早日成為收支平衡﹐正規營利的大媒體﹐不再依靠義工們自己掏腰包。我們從這將近4年的發展中﹐已經看到了她的前程遠大。雖然失誤是難免的﹐但我們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借此大紀元在美南及德州週邊地區發行4週年之際﹐成此文以示恭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休斯頓社區公告欄】
【休斯頓影迷俱樂部】﹕《好死不如賴活著》
全僑健康日 吸引千余民眾
休斯頓亞裔服務中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