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指責《易經》阻礙科學遭轟

人氣 69
標籤:

【大紀元9月23日訊】剛剛在北京結束的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向《易經》“開火”,稱“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結果遭到國內眾多易學研究權威學者的批駁。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楊振寧在演講中稱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並且此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討論過近代科學為何沒在中國萌生,我覺得和《易經》有很大關系。”

楊振寧認為,中華文化有歸納法,可沒有推演法。採取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是受《易經》的影響。而近代科學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而發展的。

楊認為在中華文化裡,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經》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也就是說,天的規律跟人世的規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經思維方式的影響,把自然跟人歸納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學的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復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復雜現象,這兩者是兩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

但是國內易學專家稱楊振寧的觀點“有很多常識性錯誤”。

著名的易學專家山東大學哲學系劉大鈞教授認為,楊振寧的演講“有很多常識性錯誤”。比如,楊振寧說周易只有歸納,而沒有推演。可是眾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書,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舉一反三,怎麼能說沒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書”。從這個角度,也是一種廣義的“推演”。

另外一個目前屬於國內易學界泰鬥級的人物(不願透露姓名)認為,楊演講中牽扯到易經的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楊振寧說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周之前的甲骨象形文字就有單音字出現。

其實對中國近代科學的反思從李約瑟就已經開始。楊振寧的觀點基本是李約瑟的一個延續。另外,楊振寧說易經沒有演繹法,所以導致科學裹足不前。但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古希臘時期就有一大堆演繹法,比如演繹邏輯和形式邏輯。但是為什麼也沒 有產生牛頓呢?他並不否認中國近代科學精神的缺失,但是把原因歸結於易經,“顯然有失公允”,容易誤導對於古代哲學的認知。他認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 已經有很長歷史,認為天與人是同一性的,人首先是個自然物。而西方哲學的觀點,講究主客觀,西方傳統,近代科學,講究人和自然是對抗的,這涉及東西方思維的差別。況且,“只有思維方式還不夠,關鍵是社會條件”。

另一位周易學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蕭漢明教授介紹說,十六世紀以前,中國在技術與科學方面的發展一直遠較歐洲卓有成效,然而近代科學為什麼首先出現 在伽利略時代的西方,而不是在中國?這其實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界對這個問題萌生過濃厚的興趣。

由於楊振寧特別注意到《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突出地位與影響,又由於楊振寧以歐洲近代科學的發展向度為唯一尺度,所以楊振寧得出上述結論。《周易》是否對 科技採取拒斥的態度?蕭漢明教授認為,如果考察一下公元前四百年前後問世的世界性名著,那麼有哪一本書曾經明確無誤地宣稱過它對科技具有促進作用呢?回答恐怕只有《周易》。

蕭教授介紹,《周易》的確不具備歐幾裡德《幾何原理》的思維路向,它所重視的是取類比象的分類法與易象的模擬功能。從傳統醫學看,當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後,西醫的解剖生理學迅速被傳統醫學汲取,但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至今還受到西方的排斥。這是由東方與西方兩種不同思維所決定的必然的歷史現象。

楊振寧說:“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復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復雜現象,這兩個是兩回 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蕭教授認為,楊振寧此說抓住了西方近代科學的本質特征。中國人講天人合一,所以中國傳統醫學注重四季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從這個基點出發,如果中國醫學有自身的獨立的近代進程,那麼它也決不會拋棄由此得出的一切相關結論。由此可見,如果中國有自己的近代科技之路,那麼它決不 會出現與西方完全雷同的發展向度。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楊振寧執教清華 爲大一新生授課
楊振寧透露新中國成立之初無法歸國原因
楊天水:《鐵窗思考錄》之十二
微軟回應中國區AI團隊打包撤離:國際輪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