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古往今昔

陳松齡

標籤:

【大紀元9月8日訊】日前在與同事聊天的時候,談到這一陣子的風災肆虐。宜蘭眷村出身的他說起童年時的風災回憶:由於當時國軍遷台不久,眷村房子還是用竹編的柱子、再用泥土填實所築成,所以當時只要一有颱風,就得跑到本省人四合院的房子裡敲門要求避雨。後來村裡築了水泥的大型戲院以後,更是全村用卡車清空,載到戲院裡,大夥兒席地而臥,共度一夜。

有些媽媽們更是厲害,颱風時儘管水都淹到膝蓋了,仍然面不改色的坐在牌桌上打牌,直到風停雨歇、水也退去,才各自回家,捲起袖子,好好的將一屋的泥水抹乾擦淨。那種堅韌的生命力著實令人欽佩。

當年只要一有重大災難,國軍弟兄立刻迅速出現,義不容辭的出動幫助。而台灣在邁向開放與民主以後,趨向分權與多元的社會,這樣的景象就不多見了。今年艾利颱風中,卻聽到民眾在水災中迫切疾呼需要國軍援助,顯示此次風災的嚴重,以及平常基層工作的不足。

當年僅以打麻將消遣、聽廣播度過颱風天的方式,在今年的颱風假中卻出現了KTV爆滿、租售錄影帶的業者銷售量驟增五成的現象,同樣顯示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娛樂習慣的改變,與以往大異其趣。

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隨時代演進,卻出現許多「反常」現象。如土石流的嚴重問題與山路崩塌,一年多勝一年,造成傷亡無數。石門水庫在水位全滿的狀況下,桃園縣卻因為淨水設施出現問題、無法供水,使居民至今痛苦不堪。久未淹水的三重市,今年出乎意料的變成水鄉澤國,更令人措手不及。

颱風的出現有其必要,除了帶來豐沛雨量,為乾季儲水之外,更可調節氣候,促進生態的重生與更新,它的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雖然科技不斷進步,我們的環境卻益顯反常、敏感與脆弱。

看來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與環境共存的方式,以更為自然、前瞻的眼光關懷這片土地,否則颱風本來是上天厚賜台灣、降下甘霖的禮物,卻變成全民揮之不去、談之色變的夢魘,豈是「可惜」二字所能道盡其悲?──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桑達颱風襲日創下年度颱風襲日最高紀錄   
桑達吹襲沖繩將迫近長崎
中國稱今年洪水颱風造成9800萬人受災
中國降溫猛 中概股遭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