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风筝工艺 李启仁说不完的热情

人气 30
标签:

【大纪元1月1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林嘉东╱基隆报导
放风筝,对一般人来说只当是一种乐趣,但对基隆市风筝协会理事长李启仁来说,除了热中之外,还有一股执著;为了这份执著,他退出经营多年的布行股份,舍弃每月约卅多万元台币的收入,全心投入风筝研制、传承的工作,让家人很不谅解;一直到现在,李启仁家中仍挂满琳琅满目的各式风筝,对于风筝更有着说不完的热情。

家住金山的李启仁,从小就对风筝可以翱翔天际十分好奇,但受限当时民风,小孩子被规定只能站在远处观看,不能靠近,有一次他淘气地上前摸摸风筝线,竟被家人骂到臭头,后来,他只能站在远处仰望着御风而上的风筝,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向往不已,当时他就想,以后一定要做一个自己玩。

长大后,他利用课余向老一辈学作风筝,越学兴致越高,也就越投入,当时很多玩家特别自马来西亚进口青藤,再将青藤削薄成零点二公分的厚度,装置在风筝骨架上,只要风筝一升天,就会发出有如蝉鸣般的巨大声响。

李启仁为了让自己的风筝也会发声,特别远赴澳底向一位老师傅买青藤,老师傅原先不答应,后来还是被他的诚意感动。

李启仁说,青藤要削成厚度只有零点二公分薄薄的一片,相当不容易,而且削成薄片后的青藤还要浸放在尿液中,才不会因为干燥而裂开,为的就是要让风筝飞上天时,会发出一般风筝所没有的声响。

李启仁为了学作风筝,到处向老师傅学手艺,几年下来,也累积丰富的经验,善作风筝手艺的声名也就不胫而走,结婚后,开始受邀到大学演讲,并有人开始拜他为师,但却让他的生活起了很大的转变。

未收徒弟前,他在祖传的基隆市爱二路布店、与友人在迪化街经营的布行生意相当好,两夫妻经常从早忙到晚,连假日也不休息,开始有人邀请他到大学谈风筝、收徒弟后,他开始全心投入研制、传承,以至于很多进口布料因数日未提领遭到退运,客人的帐也没收,损失不轻,生意因此一落千丈而退出布行的股份,让太太、父亲很不谅解。

李启仁说,八七年代正是布行生意最好的时候,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他与友人在迪化街开立的布行,股东每月可以分到卅多万元,这还不包括爱二路祖传的布店收入,但这些他统统看不在眼里,全心投入研制风筝的工作,家人、友人为此软硬兼施地苦劝他回头,仍无法唤回他的执著。李启仁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客户的帐他还没去收,每笔都是上百万元,他退出布店股份后,就以到处演讲、授课所赚得的讲师费维持家计。

李启仁投入风筝传承工作卅多年来,研制上千种奇形怪状的风筝,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1994年,当时的立法院长刘松藩以每只风筝廿五万元的高价向他订制,一次订四只,最后因为时间太赶,他只愿意作两只,后来这两只六角形的巨型风筝,就成为当年国庆日的表演节目之一。

李启仁说,当他制作的两只国庆风筝缓缓拉起长宽各六公尺,写满祝福话语的布幕,他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

另有一次,信用卡公司为庆祝在台发卡数超过一千万,愿意花廿五万请他制作一个方形的巨型风筝,但先决条件是要让风筝飞起,否则要被罚新台币两百五十万元,当时没有一个人敢向信用卡公司担保可以让风筝飞起,只有他敢签名;活动当天,他果真将他制作的巨型风筝升起,发卡公司见状立刻打电话给他,直说他了不起。

一直到现在,他常受聘在台北县市、基隆等地传授制作风筝的技法,及从事传统民俗工艺的传承工作,学生逾千人,并应邀在各地展出他的风筝作品,为传承风筝工艺贡献不少心力。

李启仁说,当初若非一头栽进风筝这块领域,现在的生活会更宽裕些,但他从不认为作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件错误的事,即使重新选择一次,他仍会如此坚持。(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四川风筝王”亮出惊世绝活
日本风筝大赛热闹非凡 十分具有挑战性
风筝和金字塔有关﹖
风筝与天灯
风筝与天灯 人气 3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