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遗体送别活动结束后当局仍未松懈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谦北京特稿)已故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遗体送别活动已于二十九日举行。事件至今似乎已告一段落,但当局的保安工作仍未松懈。

赵紫阳于十七日清晨病逝后,北京方面就采取了高度严密的保安工作。从亲友前往位于赵紫阳富强胡同旧居的灵堂向其吊唁,以至二十九日的遗体送别活动,有关保安工作从未松懈。有人认为,北京方面一方面要防止有人趁机闹事,另一方面也限制媒体采访。

赵紫阳的逝世,引起了海外及华文媒体的关注,当中尤以香港媒体最为重视,除了大篇幅报导相关消息外,部分报章还私下调派人手到北京协助采访。可以说,从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与赵紫阳相关的新闻,是香港驻京媒体的重点目标。

与其他外国媒体比较,香港驻京记者采访赵紫阳的新闻,确实更加积极和大胆。以设于赵紫阳故居的灵堂为例,从十九日起据信是第一位香港驻京记者以吊唁者身份顺利进入后,其他香港驻京记者也相继仿效。

而为了争取在灵堂停留较长时间,以及避免被有关方面驱赶,一些记者甚至以家丁身份出现,主动协助赵家接收花圈及接待吊唁者。为了达到采访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一些政治分析家认为,香港媒体如此重视赵紫阳逝世的消息,与部分港人至今仍然对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爆发的学运及“六四”天安门事件存在的情结有关。

众所周知,赵紫阳是因为八九年民运而下台的,原因是他对处理民运的手法与中央不协调,且比较同情发起活动的学生;而其结果是导致他被软禁了十五年。

但也因为这样,赵紫阳赢得了海外民运人士的正面评价。

近年,部分海外民运人士连同其旧部属,更发起网上签名活动,要求北京当局恢复他的自由身。

赵紫阳既是前中共高层领袖,却又背负着“八九”民运的政治阴影,这样一位人物的逝世,难免会令海外某些人想到这是否会为中国社会带来震荡。

事实上,赵紫阳病逝当天,香港的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负责人卢四海就曾表示,不排除其逝世可能会引发民众上街追悼,最终带来动荡。

不过,大家至今看到的结果是:大陆社会纹风不动。对此,北京一些学者认为,这与大陆取得的经济成就及民众比较满意当前生活有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早先接受访问时就指出,当前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起码有一半人满意现状。至于另一半,即使有所不满,相信也只是期待当局逐步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而非认同激烈手段。

总而言之,虽然大陆社会存在不公平及官员贪污渎职等令人不满的现象,但当前已不存在足以引发类似“八九”学运的诱因。

不过,尽管如此,北京当局对处理赵紫阳病逝一事,却从未放松过。在遗体送别活动结束后的翌日,一名香港记者仍然因为试图靠近赵紫阳故居而被扣留了约一个小时。

据了解,北京方面采取如此严格的行动,也曾引起赵紫阳家属的投诉。譬如个别亲友前往富强胡同故居灵堂悼念赵紫阳时,被安全人员阻挠;以及参加遗体送别活动的名单,完全由当局掌控。

也有消息指出,赵紫阳家属与官方最为争议的是:对赵紫阳一生的评价。

在遗体送别活动后,北京方面以新华社发表报导的形式,肯定了赵紫阳早年的贡献,却否定其于“八九”的表现。

报导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赵紫阳同志在地方先后担任过中共县委、地委、省委主要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前期,赵紫阳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赵紫阳犯了严重错误。”

对于这次北京方面处理赵紫阳事件的手法,以及透过新华社对其一生做出上述的评价,一些熟悉大陆事务的人士认为,这是北京方面顾及以下因素的结果:一是要慎防其逝世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当年对赵紫阳作出评价的领导人还在;三是中央早已对“八九”学运及赵紫阳的问题有了结论,任何个人总不能违反中央的决定。

香港的中国问题专家刘锐绍接受访问时则表示,由新华社发表对赵紫阳的评价,根本不算是中共对赵紫阳的“盖棺论定”,因为按照惯例,真正的“盖棺论定”,应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

他觉得,当前的这种安排,是中共对现实环境所作出的妥协。

也有分析家指出,即使中共中央正式对赵紫阳作出“盖棺论定”的评价,但翻开中共历史,早期被“打倒”、后来却因政治气候及时空转变而获得平反的高层党干大有人在。所以,严格来说,所谓的“盖棺论定”,只能说是在当前政治气候下所作出的结论,能够维持多久,还要看历史时空的矛盾变化。

相关新闻
赵紫阳告别式 香港各界有不同看法
民主党众院领袖参加悼念赵紫阳活动
赵紫阳先生的去世与1989民运及1976年的四五运动的对比
30民众﹑中外记者往八宝山吊唁受阻遭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