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高校改名熱」能降溫嗎?

傅國湧

標籤:

【大紀元1月31日訊】教育產業化,高校市場化,擴招、圈地、兼併,就像企業紛紛集團化一樣,高校也紛紛出招,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艦,誤以為大學就是高樓大廈之大、佔地面積之大、招生規模之大。在這一輪好大喜功、一切向錢看的高校大擴張浪潮中,改名熱就是其中顯著的一個環節,如果是專科學校一定要改名為學院,如果是商學院,那就一定要改為工商大學,如果是外國語學院,那一定要變成外國語大學才罷休,於是電子工業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之類的校名滿天飛,明明是個專業院校,卻為了吸引考生的需要來一個像是綜合性大學的校名。改名熱之熱甚至讓黨的喉舌都看不下去了。

2005年1月20《人民日報》發表朱向東的《冷看高校改名熱》一文,從四個方面對「高校改名熱」 提出了質疑和批評:一是改名的範圍廣、比例大,有個省份與10年前相比,改名的高校竟然佔了70%以上,除了個別原來就叫大學的院校,大多數高校幾乎都改過校名。二是頻繁的改名,不斷的改名。有一家民族學院先是改為職業技術師範學院,接著又去掉「職業」二字,改為技術師範學院。乃至有家高校在不到20年內改了3次名,先後使用過4個校名。三是貪大迷洋,什麼名字氣派、洋味十分、叫起來響亮,就起什麼名字。理工大學、科技大學等校名之所以一窩蜂地冒出,就是這種心理在作祟,目前至少已經有數十所高校改名為理工大學、科技大學。還不少高校爭相在校名前戴上「中國」的大帽子。四是追求華麗,比如礦冶學院要改名為理工學院(或科技學院、工程學院),氣象學院要改名為信息工程大學,地質學院要改名為經濟學院。因為「礦冶」、「地質」、「氣象」、「農林」、「石油」、「煤炭」這些艱苦專業早已門前冷落車馬稀,幾乎無人問津,不僅招生難、畢業生就業難,教師引進也難。

一方面,一些冷門的專業院校確實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院校當權者出於「學院必然好於高專,大學必然好於學院」的虛榮心理,早已全然不顧大專、學院、大學都要有一定的標準,夠得上一定的條件,而不是通過改名,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轉型的。而主管部門的官僚也同樣好大喜功,加上愚昧無知,於是上下合流共同促成了「高校改名熱」愈演愈熱。

  其實,對一所高校的評價並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顯赫、有氣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師、出成果、出思想。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早就說過:「大學者非謂有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兩百多年來從未改過校名,卻不影響它作為世界知名大學的地位,僅僅從這裡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10多位。盛名顯赫的麻省理工學院就更不用說了,至今未聽說他們想把學院改為大學。

改名熱背後主要是利益的驅動,改名乃是圈錢、佔地、擴張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名牌大學、重點院校紛紛兼併中小院校,規模越來越大之時,名聲不響亮的高校也只有通過擴大、改名來高校這個大市場中分一杯羹。對於這些高校的主事者來說,這一切更是與自身的權勢、利益密不可分的。在這個末世恐慌的浮躁時代,佔有資源的大小意味著瓜分利益的多少,大凡撈得了一官半職的又有誰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說穿了,支撐「高校改名熱」的動力就是官和錢的結盟。這正是我們這個急功近利、惟利是圖、權力支配一切的時代最根本的特徵。在這樣瘋狂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大趨勢下,「高校改名熱」想降溫又談何容易。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專欄】傅國湧:一點骨氣
傅國湧:我所認識的師濤
楊天水:陳龍德鐵骨錚錚
【專欄】傅國湧:由雲南省政府理性對待民間的不同聲音想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