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中國通過信訪條例草案

標籤:

【大紀元1月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許波報導)   中國表示正在採取措施,保護公民向各級政府上訪的權利,並著手制定保證民情上達的法律程序。觀察人士預計,中國此舉意在使信訪制度化;但長遠來看,這種制度並不能真正保護中國勞工的權益。

*國務院通過信訪條例草案*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委會議本星期審議並原則上通過了“信訪條例(修訂草案)”。中國當局的宣傳機構說,這是一部保障公民提出建議、意見和申訴的權利,進一步疏通信訪渠道的法規。會議決定,信訪條例(修訂草案)經過進一步修改後,由國務院公布施行。

目前還不清楚這部條例草案的具體細節,但是《華盛頓時報》援引中國媒體的話說,條例要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抓緊做好信訪條例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提出意見和申訴,保持社會穩定。

*民權意識空前覺醒*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領導層目前推出這部所謂保護民眾以上訪途徑陳述冤情的條例不是偶然的。過去兩年來,中國民權意識有了空前的覺醒和爆發,民眾對強制拆遷、拖欠工資和退休金、司法腐敗以及貧富分化加劇等社會不平等現像不再逆來順受,自發的抗爭活動此起彼伏。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2003年全國共爆發5萬8千多起重大社會騷亂事件,參與人數超過300萬。去年,民間發生的幾次民權抗爭事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更是引起全世界的震驚。

*李強:信訪制度不成功*

設在美國的中國勞工觀察執行主席李強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說,中國以往的信訪制度具有逐級上訪的特徵,通常越級上訪要受到治安管理條例的處罰。但是勞工或民眾的冤情在地方上往往根本得不到解決,而民間抗爭運動規模的不斷擴大說明以往中國實行的信訪制度並不成功。

李強說:“就是由於信訪制度沒有辦法得到執行,沒有辦法有效改善勞工的權利,才使得基層的勞工組織起來,通過堵路,通過遊行示威和抗議來維護他們的權利,或是去包圍市政府。”

李強認為,中國以往實行的信訪制度企圖把勞工運動制止在萌芽狀態,可是實際上往往適得其反。各級官員為保護地方利益,官官相護,迫使大量民眾湧到北京向中央政府告狀。其結果只有運氣好的極少數冤情得到糾正。不過李強也認為,這種不成功的信訪制度反而促進了中國勞工運動和民權組織的擴大。

*李強:預計會有所突破*

盡管信訪制度在解決民間疾苦、維護勞工權利方面效果不大,但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是目前中國一黨專政制度下民情上達的唯一途徑。中國勞工觀察執行主席李強對本台表示,從目前中國當局高調推出新的信訪條例來看,他預計會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他說:“我希望看到的是,如果民眾反映的問題不能夠在基層解決,如果正是因為基層解決不了民眾才到中央上訪,那麼中央就應該直接干預,成立專門機構,增加中國的信訪辦公人員。如果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我想就會有利於信訪制度得到執行,也有利於緩和勞工和政府之間的矛盾和尖銳的衝突。”

*龔小夏:阻撓民眾維權活動組織化*

國際輿論認為,中國這次推出新的信訪條例,目的可能是要以法律手段規定信訪程序,使之規範化、制度化。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勞聯-產聯的研究人員龔小夏認為,中國提倡信訪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阻撓勞工和民眾維權活動的組織化傾向,用個別申訴的個人途徑解決制度性的問題。這是根本行不通的。

龔小夏說:“信訪這種現像或大量信訪的存在本身就是人權狀況不好的一個標誌。你在底下弄得那麼糟糕,出現那麼多大問題,逼得大家千辛萬苦去上訪,這本身就說明問題。”

龔小夏認為,把這種東西制度化可能有助於個別案例的解決,但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制度問題。她特別強調指出,信訪制度提倡個人與政府交涉,有利於中國當局維護短期的社會穩定;但是從長遠觀點來看,這種制度的目的是企圖阻止中國勞工組織化,不利於中國民主和人權運動的發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當局人權日的鎮壓 傳胡錦濤講話
二○○四中國十大新聞
北京驅趕維權人士手段陰險
天安門廣場歲末警備依然森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