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點】 缺少結構性改革的民主化

標籤:

【大紀元10月20日訊】最近一年,尤其是過去這幾個月,台灣的政壇看來波濤洶湧。透過幾個案件的挖掘和追蹤,新聞媒體持續抨擊民進黨的執政能力和官員操守。民間人士也紛紛站出來剖析民進黨的性格、弱點和理想的失落。這些批評和解析幾乎全由民間社會主導。對照之下,在擁有調閱權和調查權的國會,居於多數的在野黨卻只會向民間社會撿些彈藥,其火力之弱,連一向對「泛藍」--也就是國民黨和親民黨--親善的媒體,也時有埋怨和慨嘆。

在執政的民進黨這邊,最近有一個派系發出內部改革的聲音,陳水扁總統也提出「六大改革」加以回應。這「六大改革」正是我們今天想談的重點。

一個國家從威權專制向民主轉型,一定要有某些基礎性、結構性的改革。陳總統所提出的六大改革之中,就有四項屬於這個類型:包括憲政改造、租稅改革、媒體改革和追討國民黨黨國合一時代不當取得的龐大黨產。這四項改革的基礎和結構,絕對不是陳總統剩下的兩年多任期裡,所能完成的。但是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台灣民主化已經十多年了,為什麼這些結構性的改革到了今天還停留在「誓言要改革」的階段?

這個問題很複雜,也很重要。如果不試圖瞭解,或忘了它的存在,將會影響我們掌握和解決其他許多問題的能力,雖然我們今天只能很簡單地談。

台灣是所謂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裡出現的年輕民主國家之一,可是和其他新興民主國家相比,台灣的民主化過程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原來專制執政的國民黨在民主化後,卻繼續執政了十幾年。這裡有一個矛盾。一方面是,結構性改革的意識和動力總是在民主化的早期最鮮明、最強烈;另一方面,結構性的改革卻必然會傷害到長久累積的既得利益,這是台灣民主化後,繼續執政的國民黨所面對的難局。不難理解地,國民黨採取了兩個對付這個矛盾的策略:第一是拖延結構性的改革,第二是用開放政黨競爭來疏解社會期待結構性改革的壓力。如果只考慮一黨私利,這是很聰明的策略。當時,國民黨不但有執政優勢,更有龐大黨產,它預期能像日本的自民黨一樣的「永續執政」,並非不切實際。事實上,要不是2000年時,國民黨分裂,民進黨根本不可能執政。可是很多結構性的改革--不只是陳總統所提的那四項--就這樣被拖延下來了。

但這也是民進黨最讓民間社會失望的地方。有幸得到執政的機會,民進黨並沒有保持和加強必然會隨時間而弱化的改革意識和動力,因此,雖然執政5年,結構性的改革幾乎進展極少。另一方面,台灣民主化十幾年後,才在最近開始改造的國民黨,結構性改革的意識更加薄弱。甚至民間社會本身的改革意識,也遠遠不如民主化早期那樣鮮明強勁。自由選舉和人權保障只是民主化的一部分。長期深化民主所必須的結構性改革,不但是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對關心改革的大陸聽眾而言,這段台灣經驗恐怕也有參考的價值。

  (本文由中央廣 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7時55分,網址為:http://www.rti.com.tw/)◇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台灣觀點 】 祝福中國,祝福台灣
【台灣觀點】  聲援四百萬人退黨
【台灣觀點】馬英九連結台灣
【台灣觀點 】 令人尊崇的歐洲小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