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華政策 輕輕轉向

人氣 8
標籤: ,

【大紀元1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方婷柏林報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11月13日結束了對德國的訪問,啓程前往西班牙。

為了穩固中國對歐洲的影響力,胡錦濤此次出訪歐洲可謂是攜重金大禮而來。在歐洲之行的第一站,中英兩國企業簽訂了總值達13億美元的多項合同,其中最大的一項,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向英國勞斯萊斯公司購買价值八億美元的飛機引擎。此外,北京允許英國Lloyds保險公司在中國開設再保險業務。

胡錦濤訪問期間正值德國政府換屆之際。為了確保柏林新政府能夠繼續維持即將下台的社民黨總理施羅德七年來所奉行的親中外交政策,胡錦濤也給德國帶來了一份價值可觀的見面禮。在胡錦濤抵達柏林的當天,中德企業在德國總統府簽署了價值14億歐元的商貿合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鐵道部向德國西門子交通技術集團訂購了60輛高速列車,價值近6億7千萬歐元。

* 老瓶裝新酒

德國在歐盟國家中舉足輕重。對於北京政府來說,拉攏德國商界、維繫德中關係不僅會對歐盟与中國的關係產生影響,同時也是其欲拿來與美國抗衡的重要砝碼。因此,德國政府換屆之後,是否還會繼續維護施羅德政府的親中政策就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即將就任德國總統的梅克爾夫人在與胡錦濤會談後表示,新政府將繼續維護上上任聯邦總理科爾所确立的保守德中關係,尤其是發展有距離的德中經貿關係。

根据德國基民盟和社民黨的組閣協議,原總理施羅德所在的社民黨將在新政府中接管外交事務。原總理府辦公廳主任、施羅德的左膀右臂——施泰因邁爾有望出任外交部長。

施羅德是有名的親中西方政治家。曾與法國總理希拉克聯手,力挺中國要求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政策。在其擔任德國總理的七年當中,施羅德從未在公開場合譴責過中國所存在的人權迫害問題。在施羅德當政時期,施泰因邁爾曾一直支持施羅德的「經貿高於人權」的外交政策。施泰因邁爾日前強調,德國新政府有必要繼續維持現行的對華政策。

盡管如此,社民黨掌管外交部不意味著其會一味沿襲施羅德政府的做法。日前,施羅德的另一個支持者,社民黨主席明特菲林因黨內突發的「政變」而辭去了社民黨黨主席的職務。接替其職務的是原布蘭登堡州州長普拉澤克。普拉澤克與梅克爾夫人同是東德人。兩人都屬於見證了共產極權的統治,并在1989年那個動蕩的年代,推動了東德社會變革的一代。普拉澤克原是自然科學家,曾因組織社團反對東德政府破坏波茨坦老城建筑,而被東德共產黨定性為「對黨有敵意的負面人物」。社民黨在普拉澤克的領導下,未必會像在施羅德時代那樣與中共政府走得那麼近。

此外,德國一向把和中、美、俄三國的關係視為其外交政策中的關鍵環節。在施羅德執政期間,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一直是總理的直接管轄范疇。外交部的干預能力相當有限。梅克爾夫人上台後,是否會沿襲前政府的做法,尚未可知。

值得注意的是,梅克爾夫人在與胡錦濤會晤時強調的是她將繼續維護前總理科爾的對華政策,顯然是要區別於前總理施羅德的親華政策,為其在一定範圍內調整對華政策打下了伏筆。

德國對華政策的微妙轉變在柏林此次接待胡錦濤來訪時已顯出端倪。德國總統克勒在會晤胡錦濤前特意下車與國際大赦和法輪功請願團體的代表交談,詢問這兩個團體的訴求。隨後,又以近年來德國領導人前所未有的明確態度,不失和氣地當眾提醒胡錦濤「人的自由和尊嚴是普世價值」,強調「只有進一步加強和平、自由和民主,才能給更多的人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只有倡導自由,才能得到經濟的持續增長。」

梅克爾夫人在與胡錦濤會晤時,沒有談及中共政府所關心的解除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問題,而是強調中國加強自由權利和繼續進行法制國家對話的重要性。在雙方會晤之前,基民黨外交事務發言人對外表示,只有中共改善人權狀況,放棄武力威脅台灣,才有可能討論取消對華武器禁運。

此外,在胡錦濤訪問期間,柏林警察局特別批准法輪功請願團體在皇宮正門的對面集會,並打出巨大的橫幅,使得胡錦濤在與總統克勒見面合影時,能夠直面法輪功學員要求結束迫害的訴求。這種並不常見的做法透露出德國的政治氣候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德語媒體:柏林的紅地毯為暴君而鋪
德國議員當面為胡錦濤上了一堂民主課
德語媒體:讓人頭痛的合同
李天笑:胡錦濤訪歐的微妙之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