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清查在韓國產 爆多起訴訟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平宇/專題報導

許多人恐怕不知道,在南韓首都首爾市,竟有高達約一萬四千坪土地,登記在中華民國名下,全部位在精華地段,估計目前總價值超過十億美金,甚至上看二十億美金。

不過,這些土地的取得,背後卻有複雜的歷史背景,有些可上溯晚清末年,台駐韓代表處近年開始著手清查,多筆原本未被知悉為台灣所有的土地也曝光,但若干土地卻面臨來自僑胞強大的反彈,代表處與僑胞間並有多起訴訟正在進行。

代表處大動作 僑胞質疑要賣地

僑胞主要懷疑代表處大舉清查財產,接下來是否就要賣地?國民黨獨裁統治的五○年代,台灣駐韓大使梁序昭就曾賣過位在明洞一千多坪僑校土地。此舉不但導致華僑子弟無處讀書,更有僑胞包圍大使館,把梁序昭的頭都打破了;帶頭滋事者最後被遣送回台受審,他們有些死在獄中,有人在台北中山堂前被莫名出現的吉普車撞死。

這段歷史成為僑胞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反對民進黨的泛藍僑社內部更流傳著「賣地經費將流向綠營高層帳戶」耳語,繪聲繪影,導致不少僑胞跟著鼓譟。

現任駐韓代表李在方自2003年5月就任以來,就把清查國產列為工作重點。他說,基於年輕時在韓擔任特派記者的經歷,深感中華民國在韓國產價值不菲,但因年代久遠、管理不善,加上斷交前後許多臨時變通的權宜措施,讓有心人士有機可乘,已有逐漸被侵占的危機。

駐韓代表澄清 確保產權非賣地

他指出,韓國土地法令講究「佔有主義」,台韓斷交已十多年,若不趕快清查整頓,長此以往等到法律追溯期一過,國產就可能被鯨吞蠶食。

至於賣地之說,李在方斬釘截鐵表示,政府目前並無賣地計畫,清查是為確保所有權,而非賣地。他說:「台灣是法治國家,政府財產標售都有一定程序,豈是駐韓代表可以決定?」就連當年梁序昭賣地,李在方斷言,是老蔣總統親自決定的,理由應是解政府財政之苦,「否則以當時政治氣氛肅殺,事情鬧大了,梁怎麼可能安穩做到退休?」李在方當時是中央社的駐韓特派員,他研判那次的僑胞暴動,根本是想做土地掮客未遂者的洩憤之舉。

根據駐韓代表處清查,台灣在南韓的國產超過二十筆,除首爾外,還零星散佈在釜山、仁川等地,不過,這些地方的國產多用作僑校、僑社使用,所有權是台灣政府,沒有爭議。

近年南韓經濟表現亮眼,首爾不斷進行都市更新,地價屢創新高,台灣在韓國產價值將上看二十億美金。龐大國產引發多起官司,背後鉅額的經濟利益,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五筆國產位居首爾市區價值不菲

記者王平宇/專題報導

台灣在南韓首府首爾擁有天價國產,除少數零星的道路用地外,根據記者調查,主要可歸納為五筆,分別是延禧洞漢城華僑中學、明洞漢城華僑小學、國民黨駐韓支部、清溪川水標洞以及原大使館圍牆外側的畸零地。

漢城華僑中學 土地價值最可觀

據調查,每筆土地價值粗估從數千萬到數億美金不等,而且土地變動勢將牽動首爾市區發展變化,因此未來動向連韓國媒體與民眾都十分關注。依照土地價值估計,以延禧洞漢城華僑中學面積最大,近八千坪,土地漲幅及價值都最可觀。南韓媒體曾估計,該校地價每坪約為十萬美金,因此光是土地,起碼值八億美金。

目前台灣政府擁有這片土地的所有權並無爭議,但僑胞與僑校堅持對該地有永久使用權。

僑校校長孫樹義說,因為五十年前梁序昭大使「盜賣」僑校土地,為補償僑胞,才將此處「撥予」僑校,台灣政府豈可事過境遷就任意處分校地?因此出現僑校主導權爭議,學校所選出理事會,與代表處主導組成的理事會演出雙包案,互不相讓,雙方衍生多起官司,甚至還驚動韓警到校搜查。

價值不菲的國產中,位居第二的則是位在明洞的漢城華僑小學,估計價值超過二億美金,該校緊鄰前駐韓大使館,台韓斷交至今,該校土地所有權及使用者都由台代表處掌握,因此比較沒有爭議;不過,這片二千多坪土地卻是首爾市中心少有的完整基地,附近皆改建商業大樓。因此韓方也不斷敦促台灣,應該妥善處理。

再者,位在水標洞一塊約三百坪的土地,則是拜首爾市府揚名世界的清溪川整治工程之賜,目前身價也看漲,不過,水標洞因附近古蹟「水標橋」而得名,該地已被首爾政府指定作為文化公園用地,未來可能透過「換地」,與台方協商;但駐韓代表處已表示,要找到等價土地,才會接受換地。

水標洞的國產可以上溯清朝末年,由於清溪川自古就是一條不定期氾濫的河川,因此周邊土地原本並不值錢,清末曾將這塊土地交由「中華商會」管理,以彌補當時日本統治北韓半島時期中華商會遭日軍侵占的土地。但時至今日,中華商會早已解散,目前當地則被分層轉租給不同的商家,大多從事五金生意,景象雜亂,與整治後的清溪川極不協調,也令首爾市政府非常頭痛。

國民黨駐韓支部 衍生黨國產爭議

另外,則是國民黨駐韓支部的所有權爭議,這部分比較屬於國內爭議的衍生,即該處到底是國產還是黨產的認定問題,日前台駐韓官員與國民黨在韓黨員還為此發生肢體衝突,立法委員隨後也前往調查,目前各黨立委傾向還原當時文件,以釐清爭議,不過目前尚無定論。

至於最後一筆原大使館外畸零地,雖然價值有限,但由於中國政府企圖變更侵占,引發兩岸政府罕見的在南韓法院大打官司,因此也引起注目。

新聞透視/審慎清查國產 勿傷僑界和氣

記者王平宇/特稿

台灣在韓國產之所以價值不菲,關鍵在許多土地直接承襲自清朝,經過百年演變,當年的荒地豈止變為良田,更一躍為炙手可熱的精華地,不論如何,站在台灣的利益與立場,都要適時清點,才算善盡管理國家資產的職責。

然而,歷史的演變固然讓台灣獲利良多,但在享受歷史好處之餘,如何妥適處理歷史遺留的問題,恐怕也不容忽視。

駐韓代表處清查財產的作法固然必須肯定,但如何讓事情圓滿進行,不傷僑界和氣,更不讓中國有機可乘、見縫插針,則是更高難度的考驗。

歸納這些土地會在台政府與僑胞間出現產權爭議,與南韓政府早年不許華僑以個人名義買地有直接關係。類似爭議早在五○年代即出現,梁序昭大使當年賣出的明洞千坪土地,到底是僑胞集資購買的寄名土地?還是公有地?目前仍然眾說紛紜。

另外,這些土地固然登記在台政府名下,但地上建築許多卻是僑胞捐輸建成,也是僑胞不肯輕易放手的要因。

許多僑胞宣稱,禁止買地的政策導致早年在韓華僑集資購買的土地,被迫以大使館或中華民國政府名義登記。現在出現爭議,僑胞就據此認為是被「侵占」,甚至有人抱怨「當時沒想到父母官會侵吞子民的財產」。

不過,這些說法目前的困境在無法找到有效的佐證文件,單憑片面之詞,很難獲得法院或者外界的採信,反觀政府公文都有建檔習慣,這也是目前土地糾紛中代表處較占上風的原因。

另外,就算土地真的當初是僑胞集資購買,那麼事隔多年,誰有資格代表所有權人?如何取得授權?如何計算持份?都不是容易說清楚的問題。特別是當土地價值動輒數億美元計時,問題只會更加複雜。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