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繁榮背後:數百萬貧民掙扎求生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2月8日訊】(亞洲時報 Fabio Scarpello撰文) 新加坡經濟的騰飛算得上一個傳奇故事。在短短的40年裏,這塊彈丸之地竟然從一個漁港發展成為亞洲人均收入次高的國家。然而在這個閃耀的光環之下卻掩蓋著貧富日漸分化的殘酷現實。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新加坡議政組織「思考中心」(Think Centre)的主席西納潘(Sinapan Samydorai)指出,「與10年前相比,處於社會底層20%的人口的收入實際上是在減少。87%的居民仍然依靠政府提供住房。還有60%的人由於收入過低而豁免繳稅。」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新加坡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據新加坡國立大學 Mukhopadhaya Pundarik教授的論文指出,當地人均收入在此期間下跌2.7%,而情況最差的家庭的收入則暴跌了49%。從根本上說,貧富分化的問題似乎與該國一貫實行的政治經濟政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這裏,政治經濟主要是指商品及服務的生產、分配、消費以及管理。

獅城的成功之道在於善於吸引以及利用外來投資。為實現這一目的,有關政府部門完善了基礎設施,塑造廉潔政府的形象以及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當然低廉的勞動力市場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外資跨國企業紛紛湧進新加坡,使得該國的經濟總量從1965年的89億新元迅速增長到現在的1805億新元(1090億美元)。

近年來由於中國、印度、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競爭激烈,因此新加坡的工薪族被迫節衣縮食來保持競爭優勢。另外在全球經濟氣候的背景下,新國的政治精英決定要向高附加值經濟轉型。

競爭激化以及經濟轉型並未給高學歷、高收入的階層帶來影響。事實上,林和凱捷顧問公司(Merrill Lynch/Capgemini)2004年推出的《全球財富報告》(World Wealth Report)發現獅城出產百萬富翁的速度遠比其他國家快: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新加坡人共48500人,比2003年增長了22.2%。

同時,新國約400萬公民中有60%的人缺乏高等教育或技術,他們面臨失業以及入不敷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新國官方統計的失業率數字為3.3%。但據人力部最新的勞動力市場報告指出,在那些已經下崗6個月但仍然在尋找工作的人當中,66.7%的人只有高中學歷。西納潘說:「對那些四五十歲的人,生活十分艱苦。他們缺乏高等教育,無法駕馭高新科技。」

此外,經濟發展的前景並不樂觀。今年,新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即GDP的增長率已從去年的8%下降到了4%。李顯龍總理也公開表示,「由於中國等國家的勞動力更加低廉,因此大量工作職位從新加坡轉移到了這些國家,而新加坡的失業率在未來幾年有可能攀升至5%。」

西納潘認為更糟糕的是,新加坡沒有最低工資的法律規定,因此外來勞工的輸入將會進一步壓縮當地居民的入息空間。「每個員工的合同都不同,」他說。「沒有最低工資保證,完全看你是否擅長討價還價。責任並不在外來勞工的身上,但他們的勞力十分低廉,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競爭。如今許多新加坡人得身兼雙職才能勉強餬口。」

1500新元/月是新加坡公認的最低生活支出標準,但即使是延長工作時間也不足以讓低薪階層達到這一標準。今年20 歲,在伊娜薇(I Nuovi Cosmetics)化妝品公司做零售助理的羅小姐平均每天加班2個小時,但工資只有900新元。「我們對現在的生活不太滿意,因為時間安排太滿了,」她說。「我們每個月只能外出兩三次,生活很枯燥。專業人士可以享受生活,而我們只是為了生存。」

今年52歲的計程車司機Lion全年無休,每天工作不少於12個小時。他從來不去看電影、下酒吧或看朋友。「我實在太累了,也沒有心情。我不停地工作,但養家仍有困難,」他說。

Razman, 30歲,白天是家樂福超市的一名保安,另外每個星期有3個晚上兼職健身教練。他每天平均工作14個小時,但收入也只有1400新元。「我很少出去玩,」他說。「晚上沒有兼職的時候也許會和朋友一聚,但僅此而已。我覺得很累……不過已經習慣了。也許這是遺傳吧,因為我的父親也是勞碌了一輩子。與其他國家的勞動者相比,我們的工作量是他們的兩倍,這就是新加坡的生活方式。」

本文作者Fabio Scarpello是AKI-ADN Kronos International駐東南亞通訊記者。(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關注團體籲京公正待程翔
星政府指外傭受虐等情形被人權組織過度誇大
程翔妻子從港府得知丈夫身體情況良好
蕭薔蕾絲禮服亮相頒獎禮 氣質非凡驚艷全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