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波:《簽名網》與公民政見的傳播

楊銀波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月11日訊】關注公眾事務、表達公民政見的中文網絡簽名運動,其被人知曉的歷史,至今不足三年。而以網絡簽名運動為內容、宣揚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專門中文網站,迄今為止,僅《簽名網》(www.qian-ming.com)一家。該網站起步時間雖僅有一個多月,但它已起到示範與摸索的作用,對於公民政見信息傳播大有裨益。──題記

(一)參政議政之潮流

回首2003年5月,曾有三篇“探討網絡簽名”的文章被部分讀者關注,分別由王力雄、余世存、杜導斌撰寫,相繼是《網上籤名的技術思考》、《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網絡簽名》、《一個人的多數──就網絡簽名與王力雄余世存商榷》。王力雄當時寫道:“如果能夠成立一個民間機構,對國內的各種簽名活動提供專項服務,則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不過,為具有廣泛性和公信力,這一機構應避免獨特的政治立場或政治背景,也不應該隸屬於其他政治組織和派別。它需要建立一套廣為人知的規則與程序,擁有接收簽名郵件的不變郵箱(可以是多個)和公布簽名的專用網站,並形成分類、甄別、統計簽名的程序,而對簽名的內容則不施加限制。”

僅此一段話,仿佛建築工程圖紙一般:2004年12月中旬,二十一世紀中國基金會主辦的《簽名網》變虛為實,應運而生。而王力雄、余世存、杜導斌當年的三篇文章,亦因此變得更值得參考和更須完備。他們三人對網絡簽名的價值、真實性、匯總技術、自動化設計,以及促使網絡簽名走向規範化、集群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思考,和對“精英簽名運動──公民簽名運動”的期待,都可作為一種新式網媒誕生、傳播、發展的基礎文論。

然則,發布呼籲書、請願書、聯名信或徵集簽名信,古已有之,並不稀奇。回想1895年 3月,康有為起草《上今上皇帝書》,倡儀18省舉人聯名,拉開戊戌變法序幕,堪稱歷史壯舉,始成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當時巔峰。而現代公眾意識潮流,自新文化運動始,期間歷經多次政治運動,再至1989年民主運動、1998年組黨運動,直至今日頗具規模的互聯網民意洪流,皆可證明:中國參政議政之潮流,無論時代凋零或時代繁榮,都極難阻斷。

(二)近年簽名運動回顧

自六四到互聯網未普及之前的這段時間,主要是海外團體、組織、媒體、人士的呼籲。其呼籲所指,首推人權與民主,重在指向對大陸異議人士處境的關注。例如:1992年,關注郭羅基、孟浪、默默等人;1998年,關注王有才、王策、秦永敏、徐文立、林海、方覺、施濱海、李力、黃河清、陳光銘、張善光等人──組黨,乃是該年的第一熱點。而六四,始終都是十餘年來的最大關注對象。其發起者,除大陸殘存的異議人士之外,更多的是中國民聯、民主中國陣線、全美學自聯、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中國人權等海外組織。

當時的聯名數量實在是無法與今天同日而語的。最大的一次是在1999年2月,當時王丹發起“百萬簽名要求平反六四”的活動,在世界各地得到許多人響應。除此之外,其餘簽名運動大多是100余人的聯名數量。如1998年10月7日呼籲全國人大盡快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當時乃有王有才、楊海、劉賢斌、冷萬寶、譚力、高峰等 180名聯名者,已屬不錯。時間再往前推三年:1995年5月15日,許良英、林牧等45人發起《迎接聯合國寬容年,呼喚實現國內寬容》簽名運動,受到來自北美、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12個國家的300多名各界人士的積極聯名,念及當時的信息傳播力量和社會環境,這次簽名運動亦可謂是相當之成功了。另有一次達到300多人規模的,是《善待中國的母親河──長江》簽名運動,由江棋生、朱銳等300多名異議人士於1998年8月26日發起。

第一次改變這種小規模簽名運動歷史的是2002年12月的《關注“不鏽鋼老鼠”劉荻》網絡簽名運動,由江棋生、朱銳等人負責第一階段簽名徵集工作,直至 2003年1月20日,其聯名人數達到1852人。關於此事件,此後又有“不鏽鋼義工小組”、杜導斌等異議人士發起相關簽名運動。而第一次網絡簽名運動則是在2002年7月,由陳永苗、杜導斌先後發表《保衛個人網站》和《對<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的抗議書》,最後發出致最高人民法院的《對嚴重侵犯公民憲法權利的中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信息產業部的控訴書》,有近200名網友聯名。與此同時,任不寐、余傑等人亦發起《網絡公民權利宣言》簽名運動。自此以後,網絡簽名運動此起彼伏。尤其是在2003年,竟形成“網絡民主之春”之勢,成為該年“公民維權”最為醒目的一部分。

在我視力所及,除有對楊建利、李祥春、王炳章等人的關注簽名運動之外,另有:2003 年,對徐天龍、伊戰、SARS、孫志剛、鄭恩寵、黃靜、孫大午、李思怡、香港23條、羅永忠、杜導斌等的關注簽名運動;2004年,對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黃金秋、民間教育提案、憲法人權保護條款、何德普、丁子霖等三位六四難屬、聲援蔣彥永、《南方都市報》事件、呂海翔、秦永敏、葉國柱、勞動教養制度、師濤、劉曉波、余傑、張祖樺、朝野和解、楊天水、高智晟等的關注簽名運動;2005年,對民主黨案暨中國良心犯、提醒和建議胡錦濤、李柏光、楊天水、師濤、王榮清、趙紫陽逝世等的關注簽名運動。以上案例之中,2004年3月7日,由“全球紀念六四十五周年籌委會”50名主要負責人發起的《“聲援蔣彥永醫師,為六四正名”全球簽名活動公開信》影響最大,僅簽名網頁瀏覽量便達199011人次,簽名人數達到9561人,刷新歷史記錄。

(三)錯綜複雜的簽名運動

縱觀這不足三年的簽名運動史,大致包括如下四項內容:第一,以異議人士的個案切入點為引子;第二,尤其以六四為重點(法輪功亦越發成為另外一個重點);第三,反對司法領域的腐敗與黑暗;第四,反對惡法。它們的目標是呼籲社會關注,敦促官方糾正和進步,捍衛公民權利。

針對同一個案例,往往會有多封簽名信和聲明,從而形成多角度的切入力量。而這種切入力量,更大程度上是作為一個過程、一個環節的重要存在。以孫志剛案為例,此案所經歷的“個人維權──媒體曝光──民間施壓──高官干預──媒體追蹤和民間壓力繼續強化──政府做出決策”,就是一個典型示範;而“民間施壓”和 “民間壓力繼續強化”的集中傳播,最主要還是靠當初余樟法、許志永、賀衛方、季衛東、蕭瀚等人四次發起的網絡簽名運動和上書。比孫志剛案更早的是2003 年1月2日的徐天龍案,由《詩生活網》總監桑克發起網絡簽名運動。此次簽名運動,乃是2003年的第一起,也是被大陸媒體(《外灘畫報》、《新浪》等)公開報導的關注公民權利的第一起。一年多以後,詩人沈浩波等人發起的關注《南方都市報》事件的網絡簽名運動,又與之遙相呼應。這些都是民間表達社會關注的可貴存在。

作為公民政見的集體陳述,目前呈現出來的網絡簽名運動錯綜複雜,而與之相對應的傳播媒體平台立場也是千差萬別。對比規模最大的大陸網絡簽名運動,以上籤名活動更為民間化和海外化,它們更有勇氣直接面對當前現實,毫不避諱與政府的可能衝突。那麼,大陸的主流簽名運動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呢?我的總結是:民族主義的存在、狂飆與泛濫(這個總結,同樣適宜於某些海外僑團)。這些簽名運動一般是上萬、上十萬的聯名人數規模,有《國際先驅導報》、《鳳凰周刊》等傳媒持續報導,有數百個聯盟網站、論壇進行宣傳。最知名的,是《愛國者同盟網》、《反日貨網》、《勿忘國恥網》、《民間保釣網》等具備超大服務器的網站。其簽名內容的焦點所指,大多是對外不對內的。其訴求內容,大致是抵制日本、索取賠償、反對台獨、設立特殊節日(如國恥日、勝利日、毛澤東日)等。

由此類超大規模的網絡簽名運動觀之,可以明顯看到兩點:第一,中日矛盾比中美矛盾更升一級;第二,“一大二公”的傳統工農觀念,亦常常死灰復燃。其餘網絡簽名運動,如《新華網》之“抵制、舉報、消滅黃色網站”,《青蘋果網》之“呼籲大學生拒絕婚前性行為”,《中國城市規劃網》之“建設一個清潔、衛生、乾淨的城市”,諸多網站及娛樂明星之“保護大自然珍貴動物”等,不一而足。至於捍衛公民權利、關注公民個案、義正詞嚴地反對腐敗等呼籲,在那些簽名運動之中就難睹尊容了。不過,其存在有其背景所依,故亦不可、亦無法全然抹殺之。況且,其組織簽名的方法、經驗,如策劃、組織、宣傳、聯盟、匯總、公布、遞交等,仍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

(四)《簽名網》:平台與要求

截至2005年2月3日,《簽名網》已發布10封簽名信,總共集得1892人聯名,每日集得49 人聯名,這對於一個剛成立一個多月的網站來說,已算是不錯的起步。其中,任不寐、江棋生等人發起的《倡議書:悼念趙紫陽先生,整頓天安門廣場》簽名運動, 16天之內集得430人聯名,頗有起色。其實在我看來,一個簽名運動是否成功,其最關鍵之處,還是在於簽名內容是否被大面積深入認同,是否具有可行性。亦即三個標準:覆蓋面、認同感、可行性。

首先,作為發起者,他們對於簽名內容的闡述、評議、呼籲,一定要直入主題,盡量客觀公正,即所謂 “義正詞嚴”是也。其相對語境,必然不是私人領域或小圈子領域的姿態和氣勢,而是站在公眾立場的角度表達訴求。能夠達到這些要求的發起人,劉曉波、江棋生、余傑、王怡、陳永苗、李健、余世存、任不寐、杜導斌等人是夠格的,尤以劉曉波、李健為首。劉曉波在處理更為敏感的發起內容時,又比李健更勝一籌,可謂各有所長。

認同感是包括各種複雜因素的不同感受。例如,對於發起者的認同,對於發起內容的關注,對於發起語言的接受,對於發起操作的便利。在信息缺乏或信息被封鎖的時期,網民對於知名人士發起的簽名運動,相對更為支持,因此最初以“看人”為主的精英簽名運動乃是必然。由“看人”轉型為 “看文”,再轉型為“看事”,那就是直至公民簽名運動的轉型過程。參與過多次簽名運動的網民,已經學會甄別不同發起者的水準及其所述內容的重要性,是“看人”、“看文”、“看事”的三重結合,故而對於那些不切實際的空談、過於狂妄的洩憤、小團體訴求的權益、多次重複的老調,興趣索然。

這就是說,《簽名網》固然提供了任何公民均可發起聯名呼籲的平台,但那些可能去簽名支持的網民,也對無數發起者本身提出了越發苛刻的要求。這意味著,並不是 “應該呼籲”、“呼籲得對”就能贏得廣泛支持,更需要的是“呼籲得好”、“呼籲得實在 ”。很明顯,過於個人化、小圈子化的思索和批判極難贏得更大範圍的支持,而那些真正視公眾為傾訴對象和充分信任公眾的平實、精煉、坦蕩、正義之言,倒能廣得人心。

正如不少發起者所言,網絡簽名運動是虛擬廣場運動。當你介入這個廣場,而你卻不熟悉這裡已經發生的事情,那麼你不過是個旁觀者。而《簽名網》存在的意義就不僅如此,它讓你經歷“旁觀者──了解者──參與者──議論者──見證者”的過程。未了解而先參與,極易濫竽充數,僅起到空洞數據上的湊合作用;先了解而後參與,便為你的簽名行為保證了自發性。這個了解的過程,就是《簽名網》目前做得最為豐富的一塊內容──“事件追蹤”版塊。它發布對同一個事件的報導、評論,既完善了簽名內容本身,又促使簽名者自發產生對自我簽名行為的實在感。

《簽名網》目前的欄目、目錄、排版設計等,與《“聲援蔣彥永醫師,為六四正名”全球簽名活動公開信》的簽名網頁有些相似。從它的組合性質來說,可以稱之為“專題” ;整個網站,則是專題集合。它實際上是通過專門網站對公民政見進行資源整合,因其專門接受簽名和開闢“參與討論”版塊,便保證了與網民的互動性。從“信息媒體”這個概念出發,《簽名網》若要迅速壯大,最需要的是第一流的簽名信和第一流的覆蓋手段。欲達此目標,須得:天時──事件、時機、背景,地利──聯盟網媒、聯盟傳媒、具體活動,人和──人才、人道、人心。

(五)新春祝賀

末了,向二十一世紀中國基金會、《簽名網》、《議報》、《議報論壇》、《新世紀》、《楊建利網站》的朋友們拜年。恭祝大家:雄雞高唱,新春吉祥!

——————————————————————
簡介:楊銀波,原籍中國重慶,系中國大陸作家、社會活動者,國際筆會獨立中文作家筆會第一屆會員,主辦《百年鬥志周刊》。

--原載《議報》第184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楊銀波:笑紅塵──2004年終稿
楊銀波:中國童工 - 禁而不絕的群體
楊銀波:論當前農村基層政權腐敗模式
楊銀波:當前中國大陸公眾傳媒評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