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波:《签名网》与公民政见的传播

杨银波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2月11日讯】关注公众事务、表达公民政见的中文网络签名运动,其被人知晓的历史,至今不足三年。而以网络签名运动为内容、宣扬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专门中文网站,迄今为止,仅《签名网》(www.qian-ming.com)一家。该网站起步时间虽仅有一个多月,但它已起到示范与摸索的作用,对于公民政见信息传播大有裨益。──题记

(一)参政议政之潮流

回首2003年5月,曾有三篇“探讨网络签名”的文章被部分读者关注,分别由王力雄、余世存、杜导斌撰写,相继是《网上签名的技术思考》、《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网络签名》、《一个人的多数──就网络签名与王力雄余世存商榷》。王力雄当时写道:“如果能够成立一个民间机构,对国内的各种签名活动提供专项服务,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不过,为具有广泛性和公信力,这一机构应避免独特的政治立场或政治背景,也不应该隶属于其他政治组织和派别。它需要建立一套广为人知的规则与程序,拥有接收签名邮件的不变邮箱(可以是多个)和公布签名的专用网站,并形成分类、甄别、统计签名的程序,而对签名的内容则不施加限制。”

仅此一段话,仿佛建筑工程图纸一般:2004年12月中旬,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主办的《签名网》变虚为实,应运而生。而王力雄、余世存、杜导斌当年的三篇文章,亦因此变得更值得参考和更须完备。他们三人对网络签名的价值、真实性、汇总技术、自动化设计,以及促使网络签名走向规范化、集群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思考,和对“精英签名运动──公民签名运动”的期待,都可作为一种新式网媒诞生、传播、发展的基础文论。

然则,发布呼吁书、请愿书、联名信或征集签名信,古已有之,并不稀奇。回想1895年 3月,康有为起草《上今上皇帝书》,倡仪18省举人联名,拉开戊戌变法序幕,堪称历史壮举,始成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当时巅峰。而现代公众意识潮流,自新文化运动始,期间历经多次政治运动,再至1989年民主运动、1998年组党运动,直至今日颇具规模的互联网民意洪流,皆可证明:中国参政议政之潮流,无论时代凋零或时代繁荣,都极难阻断。

(二)近年签名运动回顾

自六四到互联网未普及之前的这段时间,主要是海外团体、组织、媒体、人士的呼吁。其呼吁所指,首推人权与民主,重在指向对大陆异议人士处境的关注。例如:1992年,关注郭罗基、孟浪、默默等人;1998年,关注王有才、王策、秦永敏、徐文立、林海、方觉、施滨海、李力、黄河清、陈光铭、张善光等人──组党,乃是该年的第一热点。而六四,始终都是十余年来的最大关注对象。其发起者,除大陆残存的异议人士之外,更多的是中国民联、民主中国阵线、全美学自联、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中国人权等海外组织。

当时的联名数量实在是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的。最大的一次是在1999年2月,当时王丹发起“百万签名要求平反六四”的活动,在世界各地得到许多人响应。除此之外,其余签名运动大多是100余人的联名数量。如1998年10月7日呼吁全国人大尽快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当时乃有王有才、杨海、刘贤斌、冷万宝、谭力、高峰等 180名联名者,已属不错。时间再往前推三年:1995年5月15日,许良英、林牧等45人发起《迎接联合国宽容年,呼唤实现国内宽容》签名运动,受到来自北美、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12个国家的300多名各界人士的积极联名,念及当时的信息传播力量和社会环境,这次签名运动亦可谓是相当之成功了。另有一次达到300多人规模的,是《善待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签名运动,由江棋生、朱锐等300多名异议人士于1998年8月26日发起。

第一次改变这种小规模签名运动历史的是2002年12月的《关注“不锈钢老鼠”刘荻》网络签名运动,由江棋生、朱锐等人负责第一阶段签名征集工作,直至 2003年1月20日,其联名人数达到1852人。关于此事件,此后又有“不锈钢义工小组”、杜导斌等异议人士发起相关签名运动。而第一次网络签名运动则是在2002年7月,由陈永苗、杜导斌先后发表《保卫个人网站》和《对<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的抗议书》,最后发出致最高人民法院的《对严重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控诉书》,有近200名网友联名。与此同时,任不寐、余杰等人亦发起《网络公民权利宣言》签名运动。自此以后,网络签名运动此起彼伏。尤其是在2003年,竟形成“网络民主之春”之势,成为该年“公民维权”最为醒目的一部分。

在我视力所及,除有对杨建利、李祥春、王炳章等人的关注签名运动之外,另有:2003 年,对徐天龙、伊战、SARS、孙志刚、郑恩宠、黄静、孙大午、李思怡、香港23条、罗永忠、杜导斌等的关注签名运动;2004年,对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黄金秋、民间教育提案、宪法人权保护条款、何德普、丁子霖等三位六四难属、声援蒋彦永、《南方都市报》事件、吕海翔、秦永敏、叶国柱、劳动教养制度、师涛、刘晓波、余杰、张祖桦、朝野和解、杨天水、高智晟等的关注签名运动;2005年,对民主党案暨中国良心犯、提醒和建议胡锦涛、李柏光、杨天水、师涛、王荣清、赵紫阳逝世等的关注签名运动。以上案例之中,2004年3月7日,由“全球纪念六四十五周年筹委会”50名主要负责人发起的《“声援蒋彦永医师,为六四正名”全球签名活动公开信》影响最大,仅签名网页浏览量便达199011人次,签名人数达到9561人,刷新历史记录。

(三)错综复杂的签名运动

纵观这不足三年的签名运动史,大致包括如下四项内容:第一,以异议人士的个案切入点为引子;第二,尤其以六四为重点(法轮功亦越发成为另外一个重点);第三,反对司法领域的腐败与黑暗;第四,反对恶法。它们的目标是呼吁社会关注,敦促官方纠正和进步,捍卫公民权利。

针对同一个案例,往往会有多封签名信和声明,从而形成多角度的切入力量。而这种切入力量,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过程、一个环节的重要存在。以孙志刚案为例,此案所经历的“个人维权──媒体曝光──民间施压──高官干预──媒体追踪和民间压力继续强化──政府做出决策”,就是一个典型示范;而“民间施压”和 “民间压力继续强化”的集中传播,最主要还是靠当初余樟法、许志永、贺卫方、季卫东、萧瀚等人四次发起的网络签名运动和上书。比孙志刚案更早的是2003 年1月2日的徐天龙案,由《诗生活网》总监桑克发起网络签名运动。此次签名运动,乃是2003年的第一起,也是被大陆媒体(《外滩画报》、《新浪》等)公开报导的关注公民权利的第一起。一年多以后,诗人沈浩波等人发起的关注《南方都市报》事件的网络签名运动,又与之遥相呼应。这些都是民间表达社会关注的可贵存在。

作为公民政见的集体陈述,目前呈现出来的网络签名运动错综复杂,而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媒体平台立场也是千差万别。对比规模最大的大陆网络签名运动,以上签名活动更为民间化和海外化,它们更有勇气直接面对当前现实,毫不避讳与政府的可能冲突。那么,大陆的主流签名运动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我的总结是:民族主义的存在、狂飙与泛滥(这个总结,同样适宜于某些海外侨团)。这些签名运动一般是上万、上十万的联名人数规模,有《国际先驱导报》、《凤凰周刊》等传媒持续报导,有数百个联盟网站、论坛进行宣传。最知名的,是《爱国者同盟网》、《反日货网》、《勿忘国耻网》、《民间保钓网》等具备超大服务器的网站。其签名内容的焦点所指,大多是对外不对内的。其诉求内容,大致是抵制日本、索取赔偿、反对台独、设立特殊节日(如国耻日、胜利日、毛泽东日)等。

由此类超大规模的网络签名运动观之,可以明显看到两点:第一,中日矛盾比中美矛盾更升一级;第二,“一大二公”的传统工农观念,亦常常死灰复燃。其余网络签名运动,如《新华网》之“抵制、举报、消灭黄色网站”,《青苹果网》之“呼吁大学生拒绝婚前性行为”,《中国城市规划网》之“建设一个清洁、卫生、干净的城市”,诸多网站及娱乐明星之“保护大自然珍贵动物”等,不一而足。至于捍卫公民权利、关注公民个案、义正词严地反对腐败等呼吁,在那些签名运动之中就难睹尊容了。不过,其存在有其背景所依,故亦不可、亦无法全然抹杀之。况且,其组织签名的方法、经验,如策划、组织、宣传、联盟、汇总、公布、递交等,仍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四)《签名网》:平台与要求

截至2005年2月3日,《签名网》已发布10封签名信,总共集得1892人联名,每日集得49 人联名,这对于一个刚成立一个多月的网站来说,已算是不错的起步。其中,任不寐、江棋生等人发起的《倡议书:悼念赵紫阳先生,整顿天安门广场》签名运动, 16天之内集得430人联名,颇有起色。其实在我看来,一个签名运动是否成功,其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签名内容是否被大面积深入认同,是否具有可行性。亦即三个标准:覆盖面、认同感、可行性。

首先,作为发起者,他们对于签名内容的阐述、评议、呼吁,一定要直入主题,尽量客观公正,即所谓 “义正词严”是也。其相对语境,必然不是私人领域或小圈子领域的姿态和气势,而是站在公众立场的角度表达诉求。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发起人,刘晓波、江棋生、余杰、王怡、陈永苗、李健、余世存、任不寐、杜导斌等人是够格的,尤以刘晓波、李健为首。刘晓波在处理更为敏感的发起内容时,又比李健更胜一筹,可谓各有所长。

认同感是包括各种复杂因素的不同感受。例如,对于发起者的认同,对于发起内容的关注,对于发起语言的接受,对于发起操作的便利。在信息缺乏或信息被封锁的时期,网民对于知名人士发起的签名运动,相对更为支持,因此最初以“看人”为主的精英签名运动乃是必然。由“看人”转型为 “看文”,再转型为“看事”,那就是直至公民签名运动的转型过程。参与过多次签名运动的网民,已经学会甄别不同发起者的水准及其所述内容的重要性,是“看人”、“看文”、“看事”的三重结合,故而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空谈、过于狂妄的泄愤、小团体诉求的权益、多次重复的老调,兴趣索然。

这就是说,《签名网》固然提供了任何公民均可发起联名呼吁的平台,但那些可能去签名支持的网民,也对无数发起者本身提出了越发苛刻的要求。这意味着,并不是 “应该呼吁”、“呼吁得对”就能赢得广泛支持,更需要的是“呼吁得好”、“呼吁得实在 ”。很明显,过于个人化、小圈子化的思索和批判极难赢得更大范围的支持,而那些真正视公众为倾诉对象和充分信任公众的平实、精炼、坦荡、正义之言,倒能广得人心。

正如不少发起者所言,网络签名运动是虚拟广场运动。当你介入这个广场,而你却不熟悉这里已经发生的事情,那么你不过是个旁观者。而《签名网》存在的意义就不仅如此,它让你经历“旁观者──了解者──参与者──议论者──见证者”的过程。未了解而先参与,极易滥竽充数,仅起到空洞数据上的凑合作用;先了解而后参与,便为你的签名行为保证了自发性。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签名网》目前做得最为丰富的一块内容──“事件追踪”版块。它发布对同一个事件的报导、评论,既完善了签名内容本身,又促使签名者自发产生对自我签名行为的实在感。

《签名网》目前的栏目、目录、排版设计等,与《“声援蒋彦永医师,为六四正名”全球签名活动公开信》的签名网页有些相似。从它的组合性质来说,可以称之为“专题” ;整个网站,则是专题集合。它实际上是通过专门网站对公民政见进行资源整合,因其专门接受签名和开辟“参与讨论”版块,便保证了与网民的互动性。从“信息媒体”这个概念出发,《签名网》若要迅速壮大,最需要的是第一流的签名信和第一流的覆盖手段。欲达此目标,须得:天时──事件、时机、背景,地利──联盟网媒、联盟传媒、具体活动,人和──人才、人道、人心。

(五)新春祝贺

末了,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签名网》、《议报》、《议报论坛》、《新世纪》、《杨建利网站》的朋友们拜年。恭祝大家:雄鸡高唱,新春吉祥!

——————————————————————
简介:杨银波,原籍中国重庆,系中国大陆作家、社会活动者,国际笔会独立中文作家笔会第一届会员,主办《百年斗志周刊》。

--原载《议报》第184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不代表大纪元。

相关新闻
杨银波:笑红尘──2004年终稿
杨银波:中国童工 - 禁而不绝的群体
杨银波:论当前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模式
杨银波:当前中国大陆公众传媒评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