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國:黎子流可敬

──論黎子流不遠千里從廣東專程來京哭別趙紫陽

朱健國

人氣 76
標籤:

【大紀元2月3日訊】有時,只需一個小消息,你會突然對一個熟悉的人刮目相看,敬意油然倍增……

2005年1月21日晚,一個朋友從北京來電話:今天趙紫陽家中的靈堂上,有一個吊唁者令悲憤欲絕的人們心中流過一股曖流──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以73歲的老病之身,不遠千里從廣東專程來京哭別趙紫陽……

在這個只有極少數至親老友才能來的告別儀式,與趙紫陽只有過幾面之緣的黎子流,何以不怕“沾火星”、“晦氣”,突破重重阻撓而千里迢迢專程赴京送別趙紫陽?趙紫陽“下台”十五年,早已無力給人任何實惠;黎子流以副省級高幹退休8年,“吃有魚出有車”,古稀之年還對一個圈禁的冤魂有何求?在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犬儒主義盛行的拜金時代,在這個“大學變成宣傳部”,“教授淪為秘書”,“國人皆告別崇高”,“作家只知魯迅獎而不知魯迅”──在這個中華民族人性道德的最低谷年代,難道還有一個退休副省級官員能為正義、良知而不惜犧牲個人安逸與家庭安全?!

黎子流啊,你吃了豹子膽?──敢如此頂風淨化人心,從爭當“優秀共產黨員”升華為追求“保持華人的先進人性”?

熟悉黎子流的人都知道,雖然黎子流1973年在順德縣委當辦公室主任時,與下鄉調查的廣東省委書記趙紫陽有過接觸,但從未得到趙紫陽一點直接恩惠。黎子流從 1950年11月參加土改工作隊,無論是1955年任勒流區委書記,1975年任順德縣委書記,1983年任江門市委書記,皆與趙紫陽沒有任何關係;至於 1989�年任廣東省特區辦主任,1990年任廣州市市長,1996年8月因病辭職退休後義務擔任中國慈善協會副會長、廣東省慈善協會會長、廣東省振興粵劇協會會長,更是在趙紫陽倒台之後。

但深知黎子流秉性真誠耿直倔強的人明白,趙紫陽含冤去世,黎子流必會不惜一切代價親赴靈堂送別。早在 1983年,小小六品官黎子流就敢當面批駁“中共第一枝筆”、政治局委員胡喬木的極左觀念;1989年“六四”風波之後,時任江門市委書記的黎子流,在明知上級已將重用自己為深圳市長時,居然不識時務,不守“潛規則”,在廣東省委召開的批判趙紫陽會上,公然“與中央唱反調”說:

“我認為趙紫陽他是一個好領導,即便他在‘六四’時有什麼錯誤,這個我不清楚,但是我一直都認為他是在廣東省兩個階段表現得很好,到中央以後也做了很多好的工作。黨中央怎麼決定處理趙紫陽,決定權在中央,作為黨員我完全服從中央;但是我個人對一些看法我有保留意見。這是黨組織的會議,黨章是允許說實話的。我就是這樣認為趙紫陽。”

又強調說:“中央怎麼決定、怎麼處理他,我作為共產黨員,我擁護中央的決定,但是保留個人一些不同的看法。第一個,說趙紫陽從來就任用壞人打擊好人,這個我想不通。他歷史上走過好多地方□□他所提拔的幹部又不是他一個人決定的,難道都是壞人?從來都打擊好人?這個說得不清楚。第二,他既然是這樣,為什麼能夠當上總理和總書記?你怎麼給黨員解釋?搞不清楚。如果有錯的話,是你中伋,不是我們。這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當時不是闖物價關嘛,闖過這個物價關頭很艱難嘛,趙紫陽當時只是主持經濟工作,整個改革開放中的重大失誤卻要他一個人負責?鄧小平是總設計師,趙紫陽他只不過是一個重要的施工人員,國務院還有那麼多副總理和中央領導,就沒責任?這兩條我回去很難傳達啊,所以我就不同意文件上的一些說法,我保留個人意見。”

對黎子流這完全符合黨章的光明磊落,馬上就有人以“不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罪名告發了,結果上面來查,就將黎子流去深圳當市長的通知壓下來,調其到省特區辦(一個小部門)當主任。但黎子流毫不後悔,坦然受罰。好在當時廣東黨內還有正氣相助,在任仲夷、雷宇等改革家的力薦下,黎子流1990年當選廣州市市長,為廣州市在“六四”風波後的極端困難時期堅持深化改革拼搏六年,留下了名傳青史的“平民市長”口碑。

有人粗略統計,改革家黎子流在廣東改革史上創造了“10個第一”──

──在順德任縣委書記期間,他在全省(或全國)第一個提出和落實為“四清冤案”平反;

── 第一個在廣東提出並實行包產到戶□□其時正是1978年春,三中全會尚未開,即使後來到達的“包產到戶”紅頭文件也明確規定,只可在極極窮困地區試行包產到戶責任制。而當時的順德屬於廣東珠三角的富庶地區,但是黎子流認準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採取了先斬後奏。此舉極大地解放了順德農村生產力,為後來順德全面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搶佔了先機。

──第一個實行利用外資。如果說,全國在1978年有一個縣委書記膽大包天結交資本家,招商引資,那麼這個人就是黎子流。當時他在順德,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台、港、澳商人,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李嘉誠。

── 第一個在一個縣範圍內允許公開收看香港電視。1978年,那還是人們談香港色變的年代,那時收看香港電視(直到今天廣東地區也還是部分限制收看香港電視),是和收聽敵台同等的犯罪行為。但是,黎子流在到過一次香港之後,發現多年來關於“香港是地獄”的宣傳,全是胡說八道,香港的市場經濟、法治管理、新聞自由,那是實實在在的好東西,順德人要致富,必須少看內地的“會議新聞”,多看香港的經濟新聞。為此,他說服縣委常委一班人,通過了關於在順德範圍內可以收看香港電視的決議。此舉既迅速打破了順德人的傳統思維,更讓許多港商對順德獨有情鐘,回顧鄉放心投資。

──第一個組織幹部、農民到香港參觀。1978年底,黎子流覺得光看香港電視還不行,還得實地感受才能真正轉變觀念,於是率先組織順德鄉鎮幹部到香港參觀訪問,而後又鼓勵農民到香港訪親探友,一時間,香港市場經濟的先進經驗傳遍順德。

── 第一個恢復民間劃龍舟。由於文革的殘酷鬥爭,中國農村兩千年的劃龍舟競賽,被迫終斷了十多年。1978年,黎子流在順德發出了恢復劃龍舟,紀念屈原,推動平反冤假錯案和愛國主義的政府決議,當時許多人為黎子流如此大膽全面復辟“封資修”而捏一把汗,但黎子流憑著他多年的人生經驗,已經預見到,一個翻天覆地的改革年代正在到來,必須大無畏的搶佔先機,才能盡快發展順德。九十年代後,全國人都尊敬的“可怕的順德人”,就是因為比其它地方人先走了一步。一著佔先,步步優勢,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

1983年到江門任市委書記後,黎子流又創造了幾個第一:

──第一個提出了“無橋不快”的發展橋、路經濟口號,率先採用民間集資的辦法,建起了一座長達17000米的外海大橋,為江門經濟起飛奠定了交通優勢。

── 第一個到香港投資建酒店。黎子流認為,招商引資必須是雙向的,除了引外商來大陸投資,大陸人也還得走出去投資,這樣才便於更好地顯示中國人改革開放的決心。1984年,黎子流率團到香港,在香港投資8800萬港幣,建立一座有205�套豪華房間的香港粵海酒店。此舉讓海外大吃一驚,中國一個地市級政府敢到香港來投資,說明中國的確要長期對外開放了。

──第一個建立民辦大學。1986年,民間集資2億元人民幣的江門市民辦五邑大學正式開工建設。當時中國連一所民辦小學都少見,但是黎子流卻認為,中國教育要發展,一定要走社會辦學,民間投資的道路,否則,國家無法滿足十幾億人口的教育要求。當時國家對辦民胃學校有嚴格的條條框框,但黎子流以一貫“先幹後說”,先斬後奏的改革勇氣,精心組織建設了五邑大學。盡管當時議論紛紛,但是江門老百姓全力支持黎子流,眾多外商也鼎力協助,結果在2�年時間便建成了一所有三千大學生的工科大學。而今,五邑大學已為社會培養了三萬多大學生,為廣東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更為中國民辦大學開了先河。

1991年任廣州市長後,黎子流又創造了幾個第一:

──第一次徹底解決了廣州缺電問題。當時的廣州,工廠和居民用電是“開四停三”,一星期有三天停電,人們叫苦不絕。黎子流當市長後,採取“本市控潛,外地聯網”等方法,在一年之內增加了60多億度供電量。

──第一個提出“菜籃子工程”。也許黎子流的確有一些農民情懷,初任廣州市長,他天天到菜市場轉,看到市民想吃的菜沒有,心急如焚,馬上組織在廣州市郊開展了“菜藍子工程”建設,使廣州菜市場豐富多採。此舉後來風行全國。

── 第一個提出“城市光亮工程”。1991年,有一次黎子流和一位外商一同從北京坐飛機回廣州,飛機降落時已是夜晚,但廣州市區卻是一片暗淡。外商說,國外著名的大都市,夜晚都是燈光燦爛,投資者判斷一個城市是否有活力,往往要看一個城市夜景亮不亮。黎子流第二天就召集有關方面開會,確定為羊城添光增色的“城市光亮工程”。其時供電問題還未完全解決,許多人質疑,現在用電量這樣緊缺,還要搞城市光亮工程,不是擴大困難?但實踐證明,“光亮工程”最終加速了廣州吸引外資,原來廣州市一年利用外資只有20來億,“光亮工程”建成後,加上其它改革措施,廣州市年利用外資額達到100億美金。在這樣雄厚的金融輸液下,議了30年的廣州地鐵,�終於在1992年12月30日開工。人們說,沒有黎子流來當市長,廣州地鐵不知還要拖到猴年馬月。

──廣州第一次有了83層的高層建築。原來廣州最高層建築是63層,黎子流當市長後,著手組織83層的中信廣場建設,要讓羊城成為中國高層建築的領頭羊。1994年,中信廣場落成,廣州這一新的標誌為外商加大投資增添了信心。加上同期珠江四座新橋的落成,一個新羊城在中國拔地而起。

──第一個創造“機場建設費”:原來白雲機場到市區的機場路只兩車道,常常堵車幾小時。機場不願修這條路,說這個是市政工程,省政府它說這個是廣州市的工程,廣州市政府說這個路是飛機場通全國,單獨一個廣州負責不行。黎子流上任修好了它,就要收費還貸,設立“機場建設費”──買飛機票的時候,每張飛機票收15元。1993年底開始後,全國都開始收機場建設費,每張機票五十元,一半錢交給中央。

如今黎子流回憶起來,他最欣慰的是自己對廣州市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所有過的一點推動──他到任時,廣州市各級公務員常常夜郎自大,對廣州以外的地區都不屑一顧,甚至對深圳也頗有微詞。可是黎子流組織廣州市幹部到上海、山東參觀,到本省的深圳、珠海、中山參觀,這一“走出廣州看廣州”的活動,終於讓許多廣州市公務員猛醒:廣州已經落後,再不猛醒快幹,廣州就不可收拾。於是全市公務員迅速調整大佬姿態,以臥薪償膽的苦幹精神,全力為廣州改革加速。

1996年8月,年已64歲的黎子流因為肝膽手術後的極度虛弱,堅決要求辭職。他認為,如此廣州,決不能由一個年過“耳順”的病人來領導,雖然全市百姓紛紛請求“平民市長”不能走,但是黎子流還是堅決退下來了。退休之後的黎子流,卻又青春勃發,另辟了一條新的奉獻之路。

其新奉獻有:

組織了振興廣東省粵劇協會,出任會長,為搶救粵劇四處組織基金和培訓人才。2000年11月舉行的《第三屆羊城國際粵劇節理論研討會》,受到海內外華人的高度好評。

組織了廣東省慈善協會,擔任會長,為扶救濟廣東貧困人而整天奔波。

此外,還組織了科技農業生態試驗農場,為農業與高科技的結合探索一條新路,樹立了一個示範基地。

面對如此黎子流,人們清晰地看見了一個在中國廣東25年改革開放中作出可貴探索的改革先鋒;聯想1989年夏以“一士之諤諤反千人之諾諾”為趙紫陽鳴冤叫屈,2005年1月21日以“一夫英勇破億萬人之沉默”奮勇吊唁趙紫陽的如此黎子流,人們更發現了一個從“先進共產黨員”升華為“先進華人”的中華民族人性復興的林中響箭!

1989年夏以“一士之諤諤反千人之諾諾”為趙紫陽鳴冤叫屈,2005年1月21日以“一夫英勇破億萬人之沉默”奮勇吊唁趙紫陽,已成為黎子流一生中最光彩奪目的亮點。

作者:朱建國
深圳龍華人民北路125#玉華花園玉永閣306#郵編:518109

電話(傳真):0755-27746908
電子信箱:zaojl@163.net

字數:4987
2005年1月22日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