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價持續高漲 笑煞地產商

標籤:

【大紀元3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童川報導)中國房地產價格持續高漲引發國內房產泡沫論、和房地產商稱供不應求房價還會上漲之說並存的熱鬧爭辯,不論哪種情況,官方已開始高度重視房價問題,首次把抑制房地產價格上漲列入了在「兩會」上溫家寶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中國於1998年開始全面改革房屋分配制度,廢除分房制,實行商品房制度。1999年到2004年期間,商品房平均價格加速增長,有些地區和城市的房價漲過了兩倍,甚至三倍,遠遠高於同期國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2004年官方緊縮房地產信貸,未能抑制住全面上漲的房價。新年剛過,上海的平均房價又創新高,達到每平方米9270元,市中心地段有的超過每平方米1.2萬元。而上海一般工薪階層的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
  
社科院金融所房地產問題專家尹中立說,上海房產泡沫出現險情。他說,這些開發商哄抬房價的手法類似於股票市場中莊家的「對倒」,即製造虛假交易、「自買自賣」,將價格抬高。
  
業內人士認為,政府、銀行和地產商的「鐵三角」互動關係,不斷的抬漲房價,地產商從中獲得了最大的蛋糕。

政府是土地的壟斷者
  
全國房地產企業超過4萬家,看起來是充分競爭行業,因房地產業的上游土地市場是政府獨家壟斷,政府「一個口子」供地的土地儲備和招拍掛政策,實際上充當了土地供應的壟斷商角色,從而能夠獲得「壟斷的超額利潤」。由於財政收入以及GDP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因此,各地政府當爭相「向上」操縱土地價格。

2003年下半年開始土地市場引入了競價機制,在土地市場國家高度壟斷和土地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競價拍賣機制導致房地產商提高對地價的預期,為壟斷供給的土地形成壟斷價格,並且不斷把這種壟斷價格推向新高。

銀行與「空手套白狼」
  
業內人士說,開發商的實際成本主要由兩部份組成,公關費和關係,其他的成本通過銀行貸款解決。通常開發商拿到有關批文後,通過抵押批文和樓盤從銀行獲取建設資金,接下來就是用「假按揭」套取更多資金。「假按揭」的典型操作手法是,蒐集員工的身份證或一些不知情的人的身份證,簽訂虛假售房合同,然後和真合同混在一起從銀行獲得按揭貸款。
  
在獲得先期的抵押貸款後,開發商就把自己的資金退出來,按揭貸款則讓他們提前獲得利潤,後期銷售不過是把銀行的貸款填平而已,而建築成本和樓盤風險實際上由銀行承擔,這就是房地產商津津樂道的「空手套白狼」。
  
而銀行對開發商這套把戲很清楚,但「拿人手短」,只要能騙過國家,他們自然會睜隻眼閉隻眼。有的銀行甚至會對開發商進行指點,如何修改資產負債表以便於貸款。

開發商囤積土地和現房製造高價位

有背景的開發商可以手眼通天,無視各種法規。他們往往憑關係搞到廉價土地,而且數量巨大,然後轉手倒賣,或是囤積製造土地供應緊張假象,抬高價格。中國《財經》曾雜誌報導,上海房地產主管當局經過對歷年出讓土地檔進行清理以及實地核查,發現至2004年初,全市已經政府出讓但尚未開工的閒置土地高達3600餘公頃。
  
國內媒體曾報導,四川自貢市某鄉從1992年到1999年徵用農民土地7700多畝,這些土地基本上進入政府官主持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手中,當時每個農民獲得失地失業的全部補償是8000元安置費。而到2004年3月,有一塊71畝的土地,以每畝60萬元的起拍價拍賣出去。

除了囤積土地以外,現房方面同樣存在囤積的戲法。2004年北京市政協一項提案表示,北京住宅樓空閒率為60%,希望整頓市場。在上海,目前商用和住宅樓的閒置率為30~40%。2004年杭州的樓盤放量遠遠超出前幾年的同期,供應量急劇放大。此前杭州的樓盤放量不多,與開發商囤房待價而沽的售房心態有關。

媒體充當吹鼓手
  
房地產業除了政府這個保護傘,還與媒體唇齒相依。北京一房地產業內人士還指出,開發商都培養了一些記者,形成一個內部圈子,他們定期寫吹捧新聞,製造概念。   

媒體為了吸引房地產廣告,還主動投懷送抱與房地產開發商合作。在媒體與房地產商的合作中,最具影響力和最有效的莫過於明星樓盤評選。某房地產業內人士說,明星樓盤評比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廣告投放量,一般而言,省級明星樓盤的標準是50萬元,國家級明星樓盤的標準是200萬元。
  
業內人士把政府、銀行、地產商的這種關係形容為「鐵三角」,其中獲利最大的當屬地產商。從中國百富榜上房地產商多名列前茅便可見一斑。以2004年「富比世中國百富榜」為參照標準,100名富豪中就有近半數涉足房地產業,位列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前10名中,有7人都有房地產業,而前20名富豪中有10人從事房地產業。◇(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房地產專題》公設 新住宅文化
《房地產專題》是虛榮還是需要 下訂前宜慎思
《房地產專題》物以類聚 主題住宅異軍突起
《房地產專題》挑選樓管 教戰守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