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持续高涨 笑煞地产商

标签:

【大纪元3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童川报导)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引发国内房产泡沫论、和房地产商称供不应求房价还会上涨之说并存的热闹争辩,不论哪种情况,官方已开始高度重视房价问题,首次把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列入了在“两会”上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中国于1998年开始全面改革房屋分配制度,废除分房制,实行商品房制度。1999年到2004年期间,商品房平均价格加速增长,有些地区和城市的房价涨过了两倍,甚至三倍,远远高于同期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2004年官方紧缩房地产信贷,未能抑制住全面上涨的房价。新年刚过,上海的平均房价又创新高,达到每平方米9270元,市中心地段有的超过每平方米1.2万元。而上海一般工薪阶层的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社科院金融所房地产问题专家尹中立说,上海房产泡沫出现险情。他说,这些开发商哄抬房价的手法类似于股票市场中庄家的“对倒”,即制造虚假交易、“自买自卖”,将价格抬高。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银行和地产商的“铁三角”互动关系,不断的抬涨房价,地产商从中获得了最大的蛋糕。

政府是土地的垄断者
  
全国房地产企业超过4万家,看起来是充分竞争行业,因房地产业的上游土地市场是政府独家垄断,政府“一个口子”供地的土地储备和招拍挂政策,实际上充当了土地供应的垄断商角色,从而能够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由于财政收入以及GDP是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因此,各地政府当争相“向上”操纵土地价格。

2003年下半年开始土地市场引入了竞价机制,在土地市场国家高度垄断和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竞价拍卖机制导致房地产商提高对地价的预期,为垄断供给的土地形成垄断价格,并且不断把这种垄断价格推向新高。

银行与“空手套白狼”
  
业内人士说,开发商的实际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公关费和关系,其他的成本通过银行贷款解决。通常开发商拿到有关批文后,通过抵押批文和楼盘从银行获取建设资金,接下来就是用“假按揭”套取更多资金。“假按揭”的典型操作手法是,搜集员工的身份证或一些不知情的人的身份证,签订虚假售房合同,然后和真合同混在一起从银行获得按揭贷款。
  
在获得先期的抵押贷款后,开发商就把自己的资金退出来,按揭贷款则让他们提前获得利润,后期销售不过是把银行的贷款填平而已,而建筑成本和楼盘风险实际上由银行承担,这就是房地产商津津乐道的“空手套白狼”。
  
而银行对开发商这套把戏很清楚,但“拿人手短”,只要能骗过国家,他们自然会睁只眼闭只眼。有的银行甚至会对开发商进行指点,如何修改资产负债表以便于贷款。

开发商囤积土地和现房制造高价位

有背景的开发商可以手眼通天,无视各种法规。他们往往凭关系搞到廉价土地,而且数量巨大,然后转手倒卖,或是囤积制造土地供应紧张假象,抬高价格。中国《财经》曾杂志报导,上海房地产主管当局经过对历年出让土地档进行清理以及实地核查,发现至2004年初,全市已经政府出让但尚未开工的闲置土地高达3600余公顷。
  
国内媒体曾报导,四川自贡市某乡从1992年到1999年征用农民土地7700多亩,这些土地基本上进入政府官主持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手中,当时每个农民获得失地失业的全部补偿是8000元安置费。而到2004年3月,有一块71亩的土地,以每亩60万元的起拍价拍卖出去。

除了囤积土地以外,现房方面同样存在囤积的戏法。2004年北京市政协一项提案表示,北京住宅楼空闲率为60%,希望整顿市场。在上海,目前商用和住宅楼的闲置率为30~40%。2004年杭州的楼盘放量远远超出前几年的同期,供应量急剧放大。此前杭州的楼盘放量不多,与开发商囤房待价而沽的售房心态有关。

媒体充当吹鼓手
  
房地产业除了政府这个保护伞,还与媒体唇齿相依。北京一房地产业内人士还指出,开发商都培养了一些记者,形成一个内部圈子,他们定期写吹捧新闻,制造概念。   

媒体为了吸引房地产广告,还主动投怀送抱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在媒体与房地产商的合作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有效的莫过于明星楼盘评选。某房地产业内人士说,明星楼盘评比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广告投放量,一般而言,省级明星楼盘的标准是50万元,国家级明星楼盘的标准是200万元。
  
业内人士把政府、银行、地产商的这种关系形容为“铁三角”,其中获利最大的当属地产商。从中国百富榜上房地产商多名列前茅便可见一斑。以2004年“富比世中国百富榜”为参照标准,100名富豪中就有近半数涉足房地产业,位列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前10名中,有7人都有房地产业,而前20名富豪中有10人从事房地产业。◇(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房地产专题》公设 新住宅文化
《房地产专题》是虚荣还是需要 下订前宜慎思
《房地产专题》物以类聚 主题住宅异军突起
《房地产专题》挑选楼管 教战守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