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國的兩種面貌

標籤:

【大紀元3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三日專電)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有兩種面貌,一方面它希望讓世界感覺是不具威脅性的崛起中的強權,同時共產黨又不惜任何代價地阻止台灣獨立,以免因在台灣問題上讓步而失去政權。

評論指出,中國的領導人希望表現出溫和巨人的形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到六百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及每年一千六百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順差。

上週二在北京的人大會議上提出的「反分裂國家法」草案顯示出,中國為了其領土的完整,甚至不惜發動可能把美國捲入的戰爭。一位北京大學的外交政治專家指出,中國的社會精英了解,如果中國讓國際社會感受到具有武力威脅,它很難崛起;然而,如果台灣脫離中國,中國的崛起也有困難。他認為,除非中國以武力相脅,台灣將會脫離中國。

評論引述多位分析家,指出中國並沒有當下即動搖世界秩序或是挑戰美國的野心。華盛頓也希望能維持現狀。不過,台灣的問題卻讓中國侵略性的本能顯現,結果可能不堪想像。

中國因為傾力於經濟發展,讓美國負責維護地區性和全球的安全,所以能快速繁榮。北京雖然有時會批評美國是霸權,它的領導人卻預見美國強權掌控的局面會延續到二十一世紀,至少在中國成為一個中產階級社會之前。

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官員,目前在喬治城大學任教的勞勃.蘇特指出,中國希望和平崛起,因為不得不然。他認為,中國已做過成本分析,發現要和美國打對台成本太高。

中國也頻頻與大國磨合關係,最近才和印度及俄羅斯解決了疆界的糾紛,對於南中國海海域的問題也和緩處理,和東南亞國家締結貿易協定,甚至增加對外國的援助。

評論指出,中國對台灣的態度是一大例外。由於台灣獨立運動的聲勢看漲,北京與台灣的關係日益惡劣。兩岸間緊張情勢升高,也是因為台灣表現出民主社會可能有的不同反應,北京方面絲毫不能包容。

中國對台灣的策略似乎就局限於,如果台灣試圖獨立,中國就發動攻擊。反分裂國家法也就是要讓台灣知道,如果台灣更改國號或是憲法中關鍵敏感的條文,就難免要一戰。

評論指出,就某些程度而言,中國仍是以言辭恐嚇。長久以來中國對台獨屢屢放言威嚇,所以包括陳水扁總統及多位台灣的政治人物多多少少已看輕了中國的威脅。他們認為,中國不會真正發動攻擊,因為它更關注於內部的發展及二零零八年的奧運,同時也會避免與美國衝突。

評論引述一位在北京的歐洲外交官,指出中國擬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不只是可能提高爆發衝突的風險,也可能讓歐盟國家延後取消對中國的軍售禁令。

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最近也面臨考驗。日本侵華的歷史一直是仇恨的淵源。最近日本發現中國潛艇侵入其海域,也許是研究萬一因台灣問題爆發海戰時的因應,也可能是探勘能源。日本在二月間與美國發表提到防衛台灣的共同聲明,也讓北京大為憤怒。

華盛頓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葛萊儀指出,北京方面對於一些他們認為是攸關重大利益的問題,已經愈來愈沒有商量的餘地。日本、能源及台灣的問題都反映出中國愈來愈訴諸民族主義的傾向。

評論指出,中國目前在國際上呈現兩個面貌,一方面要堅持十九世紀的主權觀念及歷史的命運,同時又希望表現出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整合的觀念。推出反分裂國家法,讓人感覺似乎走回頭路的勢力佔了上風。

相關新聞
張耀傑:國家機密與強盜秘密
前惠普總裁費奧莉納可能出任世銀總裁
紐時:美國會警告歐盟勿取消中國軍售禁令
紐約時報:董建華辭職的政治小禮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