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選擇權不容剝奪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3月26日訊】(2005年3月15日)昨天上午,儘管國際社會和台灣民意一再地呼籲,中國政府仍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我們都只是普通的台灣人民;雖然我們的認同有所差異,對台灣的未來應獨立或統一也有不同的見解,可是我們仍然覺得有必要集合起來向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和國際社會表達我們共同的意見。我們一致認為:中國政府這項舉措不但無益於地區的和平穩定,更是侵犯了文明社會所崇尚的基本價值,同時也讓台灣和中國問題的解決更為艱難。

最近十多年來,台灣社會中確實出現了追求獨立的聲音。一方面這是台灣歷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政治民主化的結果。因為自由結社,不論是家庭、社團、或國家,本就是民主的內涵之一;追求自主的選擇權本就是民主公民的基本心志之一。這樣的追求和期待或許令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不安,可是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的獨立和尊嚴的時候,為什麼不能也用同理心來理解台灣人民?

事實上,台灣社會內部對於未來不但沒有普遍的共識,有時候甚至互相衝突。可是雖然我們的認同有所衝突,我們仍然在台灣社會中共同和平生活,我們仍然成為好同事、好朋友、甚至好夫妻。因為我們知道,個人自主是文明社會的核心價值,自由選擇是文明社會的基本原則。因此,雖然認同有所差異,我們仍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而且也在這樣的理解和尊重中共同生活。如果認同有所衝突的人都可以在同一個社會中共存共榮,為什麼中國政府必須使用武力強迫不同社會的人民信奉一致的認同?

台灣和中國未來的關係仍然未定。台灣社會內部對統一或獨立有不同的見解,可是卻共同珍視自主選擇的權利。也只有當自主選擇權受到尊重,台灣人民將來才可能放心地、合理地選擇他們和中國的關係。由於台灣和中國在文化上和歷史上的淵源,兩邊的人民其實可以發展出比其他國家更為緊密的關係,共存共榮、互相滋養。可是「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卻使這樣的關係愈來愈為遙不可及。當一方試圖用武力來剝奪另一方自由選擇權的時候,它事實上也減低、甚至排除了對方選擇和他結合的可能。

二十世紀是人類史上最為生靈塗炭的世紀。許多悲劇其實都可以避免,只要我們不迷信武力,不論是軍事的、或政治的。武力的威脅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台灣內部對中國有所期待的人失望,台灣民眾憤怒,更多尚未選擇的人心寒和疏離。

台灣和中國未來的關係仍然未定。我們共同的未來,部分決定於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智慧。這不只是台灣人民的期待,也是全世界文明社會的期待。

以自由與和平之名,我們堅決反對,用任何非和平的脅迫方式來剝奪我們自主的選擇權利。

發起人:
郭芝苑(音樂家)、蔡瑞月(舞蹈家)、鍾肇政(作家)、葉石濤(作家)、馬水龍(音樂家)、林懷民(編舞家)、侯孝賢(電影導演)、吳乃德(學者)、朱天心(作家)、陳樹熙(指揮家)、蔡明亮(電影導演)、李敏勇(詩人)、夏曼.藍波安(原住民作家)、利格拉樂.阿烏(原住民作家)、
陳明章(流行音樂創作者)

共同發起人:

文化界:唐諾(作家)、簡偉斯(導演)、莊益增(紀錄片導演)、顏蘭權(紀錄片導演)、廖錦桂(紀錄片導演)、陳冠宇(好客樂隊主唱、前交工樂隊)、陳明秀(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

NGO:高俊明(前台灣長老教會總幹事)、黃武雄(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黃文雄(前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洪裕宏(澄社社長)、顧忠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許章賢(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葉博文(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顏美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簡錫堦(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黃長玲(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郭建中(台灣智庫執行長)、鐘孔炤(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吳明敏(台灣農業產學聯盟理事長)、陳曼麗(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翁仕杰(台灣西藏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吳豪人(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王蘋(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何宗勳(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王時思(替代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副秘書長)、周聖心(非戰家園行動聯盟召集人)、陳德瑜(外省台灣人協會理事長)。

學術界:陳東升(台大社會系教授)、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吳叡人 (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陳文賢(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黃玉霖(交通大學土木系副教授)

學生:王威中(台灣大學學生會會長)、周呈樺(台灣藝術大學學生會會長)、高閔琳(台灣大學學生議會前議長)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反併吞  台聯南縣黨部舉辦防禦性公投連署
凌鋒:台灣應表明保留反制反分裂法的權利
謝揆現身326遊行  反對反分裂國家法
方家華:主權、人權、黨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