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為反日降溫的輿論攻勢

劉曉波

標籤:

【大紀元4月25日訊】看了央視黃金時段的新聞聯播,23日的報導中,大學生是主角,他們響應黨中央號召,爭做維護穩定、遵紀守法的表率,以刻苦學習的成績來報效祖國,以理性的態度和踏實的精神來愛國。24日的報導中,是對一些市民的採訪,每個被採訪者都說:中日加強經貿合作有利於兩國發展和百姓,用遊行示威和抵制日貨來反日,非但不可取,還可能危及來之不易的安定生活。

早就想到中共必為反日風潮降溫,但看了央視的報導,忽然來了興致,想看看官方喉舌靠什麼來說服愛國青年。上網一查,我頓覺自己又低估官方,其機會主義統治居然被演繹的如此大言不慚:當風潮變成世界性的大新聞時,官方可以讓大陸媒體全都失語,而當官方需要壓制遊行示威、冷卻社會的反日情緒之時,就發動所有大喉舌出來造勢。還要美其名曰““尊重民眾的愛國感情”——需要了則召之即來,用過了則揮之即去。

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北京政權最需要的時刻訪華,迎接他的是4月16日、17日的街頭反日風潮。大陸媒體對中日兩外長會談的報導,與境外各大媒體的報導完全不同:在境外媒體上,雙方相互要求對方道歉,可謂唇槍舌劍、互不讓步,而在中共各媒體轉載的新華社新聞稿中,卻只有李肇星的強硬和町村信孝的服軟,町村簡直就像專門來聆聽馴話的乖學生,既認真聆聽李大人的訓誡,又不斷道歉賠罪。末了,町村還要表示中日關係的良好現狀和著眼於中日關係的美好未來。

中方的道義在握和日方的理屈詞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町村於18日離開北京的當天,中共頭號紙媒喉舌《人民日報》就發表署名文章《第一要務是發展》,發出降溫的信號。19日開始了全面的輿論造勢,一直持續到我寫這篇文章的24日。

以下是近幾日的相關新聞:

19日

人民日報:從構建和諧社會看法治

人民日報記者作客強國論壇談中日關係

青年參考:開放時代的愛國主義需要現代理性

新華社:外交部長李肇星作中日關係形勢報告

20日

環球時報:不穩定,什麼也幹不成

環球時報:如何表達愛國熱情專訪吳敬璉吳建民

環球時報:中日兩國連日磋商

經濟日報:切實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光明日報: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光明日報 促進社會和諧:法的基本價值

新華網:日中友協理事長說日中友好將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起促進作用

新華網: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絕不是所謂反日教育

新華網:中日關係形勢宣講團在津滬穗等城市舉行報告會

新華網:中國和日本兩國和則兩利鬥則兩傷

新華網:我國領導人一貫宣導中日友好

新華網:學者談盲目抵制日貨的三大危害

新華網:社科院日本所所長蔣立峰談中日關係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國和平友好條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

中新網:日中友協理事長稱日中友好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

21日

新華社評:珍惜戰略機遇 謀求更大發展

新華社評:自覺依法行事 維護穩定大局

人民日報:從構建和諧社會看發展

人民日報:我們能夠通過理性而贏得尊重

經濟日報:積極推動中日經貿關係互惠互利向前發展

光明日報:倍加珍惜大好時光——二談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大公報(香港):不能因為中日矛盾而干擾破壞和平崛起

文匯報:抵制日貨不如調整中日貿易結構

新華社:公安部新聞發言人就近期一些地方發生涉日遊行示威活動發表談話

新華社: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專務理事表示日中文化交流對兩國關係發展意義重大

新華社: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路甬祥訪日與旅日專家座談

22日

人民日報:齊心協力抓發展

人民日報: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

經濟日報: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

光明日報:牢固樹立遠大理想——三談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光明日報:創造性學習是大學生報國之路(專訪)

環球時報:中日專家強調應把日右翼與普通民眾區別開來

新聞晚報:中日友好存在四大理由

新華網:國際社會和輿論企盼中日關係走向緩和

新華網:中日關係背景複雜 要以智慧化解遏制

新華社評:黨員要做促進發展維護穩定表率

新華社專訪:前東京分社社長談如何看待中日關係

央視:第一要務 公安部談話 有關愛國

央視: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理事長表示日中貿易合作給兩國帶來實惠

央視:中日連日磋商 小泉政府對華態度出現新動向

央視: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就中日經貿關係答記者問

23日

人民日報:積極做有利於社會穩定的事情

人民日報: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

經濟日報:“抵制日貨”的說法不妥

光明日報:為和諧穩定盡責出力——四談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解放日報:讀者來信:過激行為不是愛國

青年時報:中日關係形勢報告團在杭州舉行報告會

新華網:胡錦濤會見小泉 強調中日兩國和則兩利鬥則兩害

新華網:陝西公安廳召開新聞發佈會就對日問題作說明

新華社評:共產黨員要做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的表率

央視: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抵制日貨不是愛國行為

央視高校學生表示:遵紀守法維護穩定是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央視:中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大學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發奮學習

央視:日中協會理事長認為建立穩定健康的中日關係意義重大

24日

人民日報: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

人民日報:努力形成人人遵紀守法的社會氛圍

人民日報:不應用過激方式表達愛國主義——專訪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教授,

人民日報:我們應該如何表達愛國熱情——專訪吳敬璉和吳建民

人民日報:“抵制”不如實幹發展才是關鍵情———訪中科院電腦研究所研究員唐志敏

經濟日報: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

解放日報:中日關係治病須找到病根

北京青年報:北京線民表示表達愛國熱情要冷靜理智合法有序

新華網:外電關注胡錦濤小泉會晤 稱中日將爭取結束爭端

新華網:中日關係形勢宣講團在京浙川等地舉行報告會

中國新聞網:外交部表示共識落實到行動 中日領導會晤才算成功

央視:各界群眾:中日加強經貿合作惠及兩國發展和百姓

央視:維護穩定局面 構建和諧社會是愛國主義內涵

央視:胡錦濤會見中外記者 闡述關於中日關係的立場

央視:首都師生和群眾:愛國首先應該遵守國家法律

央視:新聞分析:如何表達愛國熱情專訪我們怎樣表達愛國熱情

公安部門的三令五申、官方各大報的評論和新華社時評,全部成為央視“新聞聯播”的內容。李肇星的報告在央視多次播放,一些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也出來熄火和引導。這是軟硬兼施,軟的是那些評論和專訪,用於勸誘;硬的是員警部門的公告,用於阻止和威懾:不會再批准反日遊行示威;如果硬來,員警侍候。而在私下裏,官方已經關閉了多個反日網站。

輿論造勢的重點完全圍繞著中共的核心利益及其現行統治策略:

一是強調政治穩定,害怕街頭政治的訴求轉向國內問題,也就是抗議的矛頭轉而指向官方。所以,從來不尊重法治的官方,卻反復要求大學生和百姓要依法愛國、理性愛國和以本職工作的實績愛國。

二是強調經濟發展。即便不會出現穩定的危機,但只要損害了中日貿易,也會影響的政權利益。所以,大講中日貿易的重要性,呼籲不要非理性地抵制日貨,甚至指責抵制日貨是禍國殃民。

三是凸現現政權的外交政績,所以,小泉首相在亞洲峰會上的道歉,被作為此次反日風潮的勝利成果而加以突出報導。

最讓我感慨的是,大學生在參與反日風潮時,幾乎是用千篇一律的語言來表達對日本的憤怒情緒,而在充當降溫的輿論工具時,仍然說著更整齊劃一的語言。什麼“增強法制觀念、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去做”,什麼“不信謠,不傳謠,不參加未經批准的遊行”,什麼“立足本職,努力學習,為我們現在構建一個和諧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什麼“(我們)要以更加成熟、理智的心態去看待各種形勢,不信謠、不傳謠,同時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合法有序的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我真的可憐這些正值夢幻年華的大學生,青春的夢還不曾做過,已經“成熟”為典型的市儈,不但放棄了做夢的權利,甚至,我都懷疑,他們是否還有做夢的能力。否則的話,他們怎麼可能如此乖巧,比老辣喉舌還要喉舌:官方需要他們表達愛國熱血時,沸騰得一臉憤怒,甚至以暴力愛國;官方需要他們維護穩定大局時,沉靜得滿面真誠,甚至像入黨宣誓。憤怒投擲石塊時,是被暗中操縱的“木偶”;説明黨為反日降溫時,就甘當明晃晃的“木偶”。

2005年4月24日於北京家中

──轉載自《觀察》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郭國汀冤案:霓虹燈下的又一罪惡
劉曉波:神秘與恐怖的十六大
劉曉波:一國良制
劉曉波:一國良制──阿扁的明智選擇(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