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中国农民 两百澳元白手起家

标签:

【大纪元4月26日讯】坐拥一幢无贷款的四十余万豪宅,两部全新豪华日产车,经营两盘自己的生意……这样的成功即便在以精明著称的华人当中也并不多见,可是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物业的主人竟然是一个国语只有初中文化,英语不识一斗,怀里揣着两百澳元只身来到异国他乡闯天下的中国农民。陈发(化名)的故事,是一个奇迹。

1988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年头,中国福建省福清县农民陈发,听朋友说在澳大利亚打工,每小时能挣上9元澳币,年轻的他毅然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资产—拖拉机,付出所有积蓄,借了钱,告别父母妻儿,只身来到澳大利亚打工。

立足的艰辛

刚下飞机的第一天,因为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同行的老乡就哭了,可是对于从小苦惯了穷惯了的陈信发来说,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来到澳洲后的十年中,他做过保险柜,割铁片,喷漆工,做过木工,打过餐馆,历尽辛劳。回想前路,他总感叹,他走的是一条“崎岖不平坎坷的道路”。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存钱养家,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一周的伙食费控制在3至5元,一公斤大米,一罐酸黄瓜,一袋面包,几个猪脚猪心就着从国内带来的虾干,就是一周的口粮。在汽车零件场做喷漆工的时候,在他落脚的莫那什大学附近的单间里,两个人住的标准间,曾一次挤进12个住客,每个人都是在里面睡一觉,一早起来就赶工,而当中,他是最早起的一个,从上午5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他把自己的身体透支到了极限,每周超过100个小时的工作量,没有一天休息,一直到病倒在床上爬不起来。

异国他乡,最难耐的是寂寞,是对亲人的刻骨思念,可是当时每分钟3元的电话费,让亲情成为了最昂贵的消费,两句关怀和问候会在他心里埋藏许久许久。

妻也是一个非常吃苦耐劳的传统中国女性,两地分居的三年中,妻照顾着两个幼儿和老人,田里男人干的活,妻顶着烈日一肩挑起来。91年妻飞抵墨尔本与他团聚,陈发几乎认不出变得又黑又瘦的妻子。抵澳后,妻为了找工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天天在外面行脚7、8个小时一家一家店子跑,走破了三双鞋。

简单、淳朴的做人信条

尽管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到现在仍讲不了几句英文,但陈发和他的妻子靠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善良、质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这么多年来,尽管艰难,但无论走到哪里,陈发都是最受老板器重的员工,因为他有一个简简单单的做人信条“拿人家的钱财,可不能去偷懒”。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交给他的事他就一定会全力以赴的做好。意大利师傅手把手地交他技术,他敬师父年长,把师父的那份活全包下来,周六周日还去帮他种瓜种菜,离开厂子十几年了,逢年过节,陈发从未忘记去看望师父。他开的Milkbar虽小,但人们都喜欢光顾,因为大家知道,在他这里买东西,放心。

妻也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中国女人,从不取巧。妻在厂子里做包装,不管有没有人看见,她做的内外包装永远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因为做人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尽管不懂英语,她却深得老板和顾客的信任,最后老板索性将所有的包装业务承包给她。

令人刮目相看的“黑头发”

“黑头发”是当年一些极个别的当地人对华人的不友好的称谓。抵澳之初,确实陈发也有过矮人一等的感觉。经过夫妻两人十几年的奋斗,勤俭节约,陈发一家的光景越来越好,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的努力得到了慷慨的回报。现在,大女儿考上了莫纳什大学,儿子在职校读电脑,在这个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为生的家族中,头一次出了两个文化人,他们一家人越活越自信了。

当他和妻子穿着拖鞋,用一块大红布包着6、7万现金走进车行,买下日本原产大丰田,西人销售经理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他还记得94年他们买第一套房子是向银行借了五万元,两年后他拿着8000元现金去还余款,特地提了一瓶酒找到他的贷款员“真对不起,我厚着脸皮借了你两年的钱。”因为在他心目中,借钱不是件光彩的事,以前在中国,从来都是他借钱给别人的,就算在澳洲,他们全家也从来没领过政府的失业金。可是贷款员十分高兴的说“我希望你借的时间长一点,把钱借给中国人,一定没问题。”陈发觉得真是很欣慰,他自豪地说,“是啊,我们中国人就是很能干的,讲信誉的”。

陈发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在海外创业的华人中的一例,他的故事,印证了“天道酬勤”这句古话,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韧、善良和道义正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优秀特质,而且我们也应当深深感谢的是澳大利亚这块和谐的大地,让这些善良的人们在这里可以深植下去。因此,保有我们本来的优良传统,就是令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的基石;珍爱这个国家,就是珍爱我们自己。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AI融入教学 昆州海外华文教师研习 老师学以致用
【车评】入门版电4系 2024 BMW i4 eDrive35
大洋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
政府宣布2.8亿体育资助计划 助力夺金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