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腸病毒鬥士 張鑾英埋首研究盼孩童遠離威脅

人氣: 4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5日報導】新世紀女性勇敢追夢系列專題報導二(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五日電)時入春夏,正是腸病毒的好發時節,褪下醫師白袍的張鑾英,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她不能像一般母親只能選擇消極地躲避腸病毒;從七年前,腸病毒七十一型首度在台灣肆虐起,張鑾英就投身相關研究至今,她希望揭開腸病毒七十一型的神祕面紗,讓所有孩子都能遠離腸病毒的威脅。

現任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大夫與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的張鑾英,回憶起西元一九九八年的腸病毒疫情,仍忍不住哽咽。

她說,當年這場兒童黑死病在台灣奪走七十八名孩童的性命,第一起腸病毒七十一型致死病例,發生在當年的四月三十日,地點是林口長庚醫院,當時張鑾英剛生完第一胎、坐完月子回到工作崗位林口長庚醫院的第一天,就面臨和死神搶奪孩子性命的抗戰。

張鑾英回憶說,因腸病毒重症致死的個案,每一案例都怵目驚心,那些本來只有手足口症、(皰)疹性咽峽炎等普通腸病毒臨床症狀的孩子,卻在短短幾天之內,出現高燒不退、昏迷等症狀,當父母察覺狀況不對、送到醫院急診插管後,醫護人員看見粉紅色的泡泡不斷在管子裡面浮現,接著就冒出鮮血,「孩子臨死前,幾乎都燒到四十度以上,管子冒出鮮血是肺水腫、肺出血的症狀」。

這些本來還活蹦亂跳的孩子,為什麼送到醫院急診後,卻回天乏術?不但父母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就連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也感到相當震驚、難過與害怕。

張鑾英告訴中央社記者,這些孩子發病初期,並沒有延誤就醫,也沒有誤診的狀況,但失去孩子的父母親們,要求醫生給個交代,甚至還有人控告醫生。

張鑾英指出,醫生們在不解的狀況下,一開始只能以敗血症或心肌發炎致死作為回答,但每個醫生心裡都有問號,為什麼這些孩子會在短短幾天之內猝死?

答案只能從死亡的孩子身上找到,但依照傳統觀念,大部分家屬不願讓孩子的遺體接受解剖,直到當年六月,才有家屬在醫生不斷勸說下,同意捐出孩子的遺體供醫師解剖做研究,而當年全部死亡孩童,只有兩名家屬願意捐出孩童遺體。

「做醫生最難的事,就是沒有能力救人」,張鑾英說,她總是用這句話自省,在一九九八年的腸病毒風暴席捲台灣後,基於好奇心以及做醫生的使命,張鑾英決定投入腸病毒七十一型的臨床研究。

她說,她不求名譽,只求過程,但在資源缺乏的情形下,多年漫長的研究工作特別艱辛。

張鑾英表示,腸病毒重症的死亡率,已從一九九八年的百分之八十,降到現在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但許多被醫生從鬼門關拉回來的小朋友,都有神經或呼吸系統後遺症,有的孩子手腳活動不方便、有些人無法自主呼吸,有些有後遺症的孩子,卻也慢慢恢復健康。

多年來對這些孩子的持續追蹤,大多是自掏腰包做研究,張鑾英卻甘之如飴。她始終認為,女性的特質之一就是有耐力,既然有了目標,就要勇敢追夢,努力向前走,絕不放棄。

五十五年次的張鑾英說,看到小孩子逐漸康復,就感到高興,並不奢求任何回報,「人要往有希望的方向想」,只要有一個孩子康復,就期待下一個孩子也能好,因此,她一頭栽入腸病毒七十一型的相關研究,期待腸病毒能像小兒痲痺一樣,不再是孩子的天敵。

腸病毒七十一型從來沒有在世界其他國家造成像台灣地區這麼嚴重的疫情,因此,在張鑾英等台灣醫療研究人員努力下,台灣在腸病毒七十一型的研究上,在國際醫界佔了相當的份量,醫生們投入的心力,也逐漸獲得成果。

僅管如此,張鑾英認為,台灣在腸病毒七十一型的研究上,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儘管踏出了一小步,但相關研究工作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