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籍學者下週綠島深潛 尋覓珊瑚礁新魚種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日電)來台灣參加「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會議」的美籍學者,準備利用先進的「密閉式循環呼吸深潛設備」於下週在綠島進行2天4次的台灣深海潛水調查研究,希望在水深40到150公尺深的珊瑚礁海域找到更多新種或新紀錄種的魚類。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指出,全球珊瑚礁魚類約有六、七千種,過去大家以為靠水肺潛水即可得知珊瑚礁魚類生態,但這種潛水裝備只能潛30到50公尺,再深一點海域的珊瑚礁物種組成和生態系,根本無從得知,就算用深海潛航器、水下遙控攝影、機械手臂、漁民的深海一支釣也無法得知小型或非肉食性的珊瑚礁魚類習性。

不過美國有一批魚類學者利用最新的「密閉式循環呼吸深潛設備」直接潛入太平洋斐濟深海珊瑚礁,結果幾次下來就採集至少40種以上的新種魚類,根據這項結果推算,全球珊瑚礁魚類至少應還有30%以上的種類尚待命名和發現。

邵廣昭表示,由RICHARD PYLE所帶領的的深海潛水小組將於下週在綠島深潛,揭開台灣深海珊瑚礁的奧秘,中研院與他們合作,希望可以發現台灣首批深海珊瑚礁魚的新種或新紀錄種,並與中太平洋區比較研究,可藉此活動讓台灣的學者和業者見習到深潛調查技能,對未來台灣海洋生態研究更有幫助。

更重要的是,邵廣昭認為,近40年來台灣大量撈捕珊瑚礁魚類、漁網入侵、不當的潛水破壞、海水污染、優養化、海底垃圾、大量泥沙沈積物等,使得許多珊瑚礁魚類快速減損或消失,甚至還未命名前就絕跡,再加上無所不吃的海鮮文化加速珊瑚礁魚類消失,因此希望各界正視並發起「疼惜及拒吃珊瑚礁魚」的運動,讓台灣真正維持生物多樣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