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雙重思維」在體育界無法立足

人氣 473

【大紀元2024年06月15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Barbara Kay撰文/信宇編譯)今年6月8日是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的反極權主義小說《1984》(1949)問世75周年紀念日。每當我們談到國家對個人權利的侵犯,談到技術在操縱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個人隱私權受到侵蝕時,「奧威爾式」(Orwellian)這個詞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小說《1984》中的「思想罪」(Thoughtcrime)和「思想警察」(Thought Police)等術語似乎剛剛被用來描述加拿大司法部長為一項名為「C-63法案」的法律所做的辯護。

似乎是為了紀念小說《1984》問世75周年,國際奧委會(IOC)剛剛發布了2024年《描述指導原則》(Portrayal Guidelines),這無疑是國際奧委會「性別平等審查項目」(Gender Equality Review Project)建議制定的2018年指導原則的更新版。這些指導方針限定了體育利益相關方應採取的態度、詞彙和做法,以鼓勵國際奧委會、奧運會和整個奧林匹克運動「在各種形式的交流中進行性別平等和公平的描述」。

事實上,「描述」不是現實,而是對現實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現實是,生理上的男性運動員,其青春期的發育使他們比女性具有明顯的運動優勢,然而如果他們認同——或者即使他們只是聲稱認同——為女性,則允許他們與女性運動員競爭。國際奧委會的解釋是,認同女性身分的男性是真正的女性。因此,只有通過奧威爾式的「雙重思維」(Doublethink)做法,才能遵循《描述指導原則》。「雙重思維」是指「既知道又不知道,既意識到完全真實,又說出精心編造的謊言」。在實踐中,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忽略我們所知道的和所看到的客觀現實,轉而為了國際奧委會認為高於真實性的價值觀而炮製「精心編造的謊言」。

《描述指導原則》告訴我們,「國際奧委會認為,男女項目具有同等重要性。」這聽起來頗為政治正確。國際奧委會還認為,「體育是促進性別平等、增強婦女和女童權能的最有力平台之一。」這這聽起來也毫無毛病。然而在下一段,他們又說奧運會「是一個獨特而強大的平台,可以向全球人民,特別是向各界女性和其他少數群體成員展示體育的普遍性和多樣性」。大家讀懂了隱藏在這個冗長的句子中的關鍵詞「多樣性」(diversity)了嗎?女性體育運動中的生理男性,被假定為等同於不同種族或文化背景的女性,而這種生理男性正是女性「多樣性」的含義。

《描述指導原則》接著宣稱:「體育有能力改變人們對女性多樣性的看法以及她們對自己的看法。」又是「多樣性」。同樣,理解令女性概念「多樣化」的生理男性,讓「她們」的女性意識得到尊重、認可和重塑,這比讓真正的女性享有公平的競爭環境更為重要。為此,《描述指導原則》要求我們在討論中直接使用「是」(is),以取代先前使用的「認同為」(identifies as)。

在《描述指導原則》中,其它被認為「非人性化和不準確」的詞語,包括「天生男性」(born male)和「基因女性」(genetically female)等完全準確的詞語,也被要求避免使用。至於「非人性化」,那是鼓勵奧威爾所說的「犯罪止步(Crimestop)」的意識形態工具,也就是「在任何危險思想的臨界點,像本能一樣止步不前的能力」。

我敢說,女性運動員會發現,被比她們更有先天優勢的競爭者逼到成績鏈的末端,是一件非常「非人性化」的事情。 正如許多合法研究證明的那樣,在體育運動中,我們不可能既要公平,又要「包容」女子組中的生理男性。我們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但是,正如國際奧委會的《描述指導原則》明確透露的那樣,國際奧委會寧願撒謊,也不願維護「公平」這個唯一的道德選擇。

不管《描述指導原則》的撰寫者基於怎樣的道德標準,這個文件從頭到尾都是「雙重思想」(Doublethink)的產物,旨在灌輸這樣一種觀念:性別認同的權利高於基於性別的權利,圍繞基於運動員性別而非其自我指定的性別的類別資格的討論是可憎的。

萬幸的是,國際女子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n Female Sport,簡稱ICFS)發布了他們自己的術語詞典,為國際奧委會指南的迷霧提供了一劑清新的解毒劑。在這裡,公眾會被提醒,二加二等於四,而不是五,性(sex)不是性別(gender)。他們的「術語聲明」(Statement on Terminology)包含兩條指導原則:「生物學語言和概念優先於代表性別自我認同的語言和概念」,以及「使用生物學術語並非『仇恨』」。事實上,理性的觀察者沒有理由不同意這些真知灼見。

在小說《1984》中,奧威爾對未來科技用途的設想全部體現在「老大哥在看著你!」那一篇章,而這一律是嚴峻客觀的。他的想像力並沒有延伸到現代科技令人驚歎和邪惡的影響範圍,也沒有延伸到科技可能賦予「老大哥」和持不同政見的「無產者」權力的無限可能性。

例如,澳大利亞婦女論壇(Women’s Forum Australia)首席執行官黃瑞秋(Rachel Wong)最近在X平台上發布了一段與臉書(Facebook)意識形態程序Meta AI之間的有趣交流。

她在交流的開頭就講了一句:「變性女人是男人。」Meta AI回答道:「變性女性是女性。……您想進一步了解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嗎?」黃瑞秋又問了一句:「什麼是性別認同?」Meta AI回答說這是一種關於是男人還是女人的「個人意識」(personal sense)。於是黃瑞秋接著問道:「什麼是女人?」

有趣的事情開始了,這個經過嚴格程序設置的機器人說,從本質上講,「女人就是認同自己是女人的人」,毫無疑問,這也是國際奧委會的立場。黃瑞秋向Meta AI 指出了這種說法邏輯混亂自相矛盾,Meta AI表示同意並道歉,然後轉向另一個不合邏輯的論點,黃瑞秋忍無可忍,斥責機器人讓人覺得「任何人都可以是女人,這樣的話,女人這個詞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就這樣,機器人遵循著所有正確的「描述指導原則」,而黃瑞秋則堅持邏輯和理性,直到最後Meta AI不得不認輸:「您說得完全正確!我為之前的錯誤道歉。您的定義確實更準確、更直接:『女性(woman)是成年女性人類。』」然後,黃瑞秋又問Meta AI:「什麼是男人?」很快,答案就出來了:「男人(man)是成年男性人類。」

多麼誠實的機器人!這是對所有性別意識形態的控訴,也是對國際奧委會雙重標準的控訴,更是批判性思維的重大勝利。

作者簡介:

芭芭拉·凱(Barbara Kay),專欄作者和作家,最近的著作是與琳達·布萊德(Linda Blade)合著的《違反體育道德:變性激進主義和否定科學如何破壞著體育運動》(Unsporting: How Trans Activism and Science Denial are Destroying Sport,2021)。

原文: Barbara Kay: Orwellian 『Doublethink』 Has No Place in Sport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英議員要求禁止變性球員參加女子英式足球賽
美大學運動員就跨性別政策起訴NCAA
美前游泳冠軍:變性運動否認人性 危害社會
網球教練質疑最新跨性別政策對女運動員不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