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話療 憂鬱患者不尋短

標籤:

【大紀元5月2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憂鬱症自殺話題引起社會熱烈探討,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呂明坤表示,從臨床經驗,周遭親友可察覺當事人罹患憂鬱症及可能自殺意圖,親友可利用諮詢技巧,將當事人在自殺關卡前拉回來。

呂明坤指出,自殺者大多達臨床上所謂「重鬱症」地步,只是當事人及親友並不了解這些身體、心理、行為症狀就是憂鬱症的症候群,若當事人將這些身心不適誤解為被鬼附身等民俗原因,不願即時就醫或不配合治療,將會錯失復元的良機。

事實上,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在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後,成果相當不錯;因此他的求診患者一旦診斷出有憂鬱症,即使病患自己就診,他仍會主動聯絡家屬,從旁輔導了解。

還有一種情形,患者往來各科看診,檢查不出毛病來,全身就是不對勁,經轉介精神科會診,才診斷出是憂鬱症,對症下藥後,以往的筋骨酸痛、頭昏不適症狀全消失了!

呂明坤表示,自殺者有三個關卡,在前兩關,旁人都還有機會「臨檢」,把他攔下來;第一關是「自殺意念」,第二關是「自殺計畫」,第三關才是「自殺行動」。

當事人出現自殺意念,比如「活得好累,不如死了算了」、「有時候想著不如出去給車撞死算了」,未必主動提及這些想法,但若發現親友同事最近面黃肌瘦,憔悴流淚,或常酗酒或吃安眠藥,便可技巧詢問。一旦當事人回答有自殺意念,沒有提割捨不掉或牽掛的人、事、物,這就值得進一步關心。

呂明坤特別提醒,病人服用抗憂鬱劑前一兩個月,剛有起色時,反而是自殺高危險期,因為患者開始恢復活力,有說有笑,往往使親友以為已恢復正常而鬆懈戒心,其實此時可能較有意志力去執行尚未揮去的死意。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藍心湄 與憂鬱症擦身而過
男人憂鬱 小心要人命
百分之五重度憂鬱  自殺高危險群
范曉萱新書「亂寫」 紀念走出憂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