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凡 草庵評《新聞周刊》文章《未來屬于中國嗎?》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6月12日訊】

在線觀看
下載觀看

伍凡:5 日9日,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 用21頁的編幅,刊登了一篇長文章:《未來是屬于中國的嗎?》(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作者是:法里德. 扎卡里亞 (Fareed Zakaria)。草庵兄,您一定也看到這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我手中拿到的就是這一期。

草庵:我看過這篇文章,作者認為,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大國,美國正在密切觀注中國的發展。他用相當多的篇幅去描述過去27年來中國的建設成就及發展策略,而對過去27年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所積果的嚴重問題几乎沒有認真分析。我想,要么作者不懂中文,看不懂存在嚴重問題的資料,要么他有意不寫這些問題。所以這篇文章不屬于學術性分析文章,應該屬于側重新聞分析之類的文章。文章題目也很含糊:《未來是屬于中國的嗎?》讓人們去猜想。

伍凡:所謂《未來是屬于中國的嗎?》這個名題,從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來看,作者是指中國預期在未來的10年到35年內,從生產力(GDP)上超過世界其它國家。我注意到在該文章的第3頁,用相當醒目的字體寫到,中國現在的GDP值是1.6兆美元,預期在今后15年內增長3倍,在2015年超過日本,在2039年超過美國。我根据現有資料粗略估計,2005年全球GDP總量估計約40兆美元,中國1.6兆美元只占全球GDP總量的4%;日本4.5兆美元,占全球總產量11%;美國11.7兆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29.4%。上述數字大致表明從GDP來估計,日本是中國的近3倍,美國是中國的約7倍半。每個國家作為一個經濟體,僅僅用GDP的數字來衡量各自的經濟力量的大小,您認為這种比較合理嗎?能真正比較出國家整體力量的大小嗎?

草庵:我寫過文章,批評經濟發展圍繞著GDP轉的做法?事實上,GDP只能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部分事實,但絕對不能反映出經濟發展過程中全面的事實。中國政府喜歡用GDP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甚至當作唯一的指標,特別是朱鎔基,用GDP作指導而制定了不少錯誤政策。

用 GDP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有許多缺陷,首先,GDP不衡量社會成本。GDP簡單說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這個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的依据是一個國家經濟體制內的价值系統。對于一健全的市場机制的國家而言,這個衡量是可以做到盡可能全面的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价值總量。但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從計划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國家而言,GDP就不可能全面的衡量社會經濟活動的价值總量。譬如:環境污染問題、工人勞保問題、童工問題、醫療保險問題、社會福利問題,和百姓健康問題等等,在中國的GDP中反映又出來。正因為如此,現在有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譬如把為了追求增長 GDP 100億人民幣,而破坏生態坏境,不得不化費30億環境保護費。從計算上得100+30=130億的名義GDP,但實際有效的GDP只是100-30= 70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宁肯犧牲環保和人民身體健康,不顧工人安全及子孫后代,一味追求名義上的GDP增長,這是破坏了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根基。

伍凡:GDP 還有第2個缺陷是不衡量質量。質量是無法在GDP中體現出來的。因為GDP就是在現在的社會价值體系下計算的。社會財富的累積是靠質量的,數量多沒用。 這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只有質量才有社會財富的累積,否則社會財富的折舊速度會比生產速度還要快。另一個是只有具有質量的產品才有對外的交換价值。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國營企業竟相向銀行貨款,生產同一類在市場上行銷看好的產品,甚至仿冒造假,產品很快充斥市場,良劣不分,結果是產品無銷路,企業倒閉。在這些企業生產過程的產量和產值都計入GDP的總量之中,但究竟有多少是有質量价值的產品被交換出去,GDP是不管的。這是GDP總量統計的大缺陷。

草庵:GDP 還有第3個缺陷。GDP不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從經濟學的角度說,社會開支本身不是社會的成本,而由于從事于一項事業甲的投入造成另一項事業乙的荒廢,才是投入事業甲的社會成本。比如如果政府把錢花在軍事上,或花在吃喝上,那么這些花費本身并不是社會成本,因為它會促使軍事和餐飲業蓬勃發展。但是由于投入在這兩項事業而使教育無經費或缺少經費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這才是發展軍事和餐飲的社會成本。另外,GDP也不衡量浪費,拿錢打水漂和拿錢辦教育,反映在 GDP上是万全相同的沒有任何差別。中國每年的浪費有多大,一方面花巨資建設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光纖通訊网,另一方面限制使用互聯网,嚴格控制网吧和网站。這些浪費對GDP的增長都不會任何有影響。

伍凡:GDP第4個缺陷是不衡量負效益。凡是從事經濟發展都企望有正面的經濟效應,但是北京政府長期以來都是靠“首長意志”來決策,舉辦不少“首長工程”,“面子工程”或“政績工程”,使名義GDP上升,而經濟效益是負面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三門峽水庫,不但沒有形成水利設施,而成了水害設施,對水庫下流造成嚴重危威,不得不炸水壩。

草庵:最后,我對中國政府公布的GDP不信任。中國政府官員以GDP作為經濟建設指標,因此各級政府官員形成弄虛作假,以假GDP數字保官位求晉升。各省上報的GDP數字大都超過10%,有的省GDP為20%,但北京政府公布全國GDP為8%-9%。究竟哪個准确呢?

伍凡:我們上面討論了中國慣用GDP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甚至當作唯一的指標的不合理性。Newsweek 《新聞周刊》仍然使用這個GDP的觀念來衡中美日三國的經濟力量對比,可見由此來預測《未來是屬于中國的嗎?》的實際意義就并不很大。僅管如此,我還是愿意順著文章的思路討論下去。譬如,前不久中國商務部長薄希來在回答歐盟要求中國自動收斂紡織品出口去歐盟的數量,不要造成中國紡織品傾銷沖擊歐盟市場。薄希來答記者問說:“中國銷售1億件紡織品才買回1架空中巴士飛机”。這說明一個問題,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是大量生產低附加价值的產品,交換進口的是少數的高附加价值的產品。這個貿易事實在GDP總值統計中是反映不出來的。因此,為了使中國也能生產高附加价值產品,促使中國的GDP總值更快的上升,您認為應該依靠計么來推動?

草庵:中國現在提升GDP主要是依靠資金、勞力和資源大量投入,是一种粗放型生產模式,效率相當低,能源消耗很大。雖然每年名義上是8%-9%的GDP增長率在上升,但利潤回收率,也就是淨純利不高,社會積累慢。因此,對10年后中國超過日本的估記我持不同看法。我先舉一個例子,中國能源有效利用率相當低,每生產1億美元產值的產品,所耗費的能源,中國是日本的10倍。按此計算,日本現在的 GDP約是中國的2.8倍,如果中國能源結构不改變,以及能源效率不提高,則中國要增加3倍的能源消耗來赶超日本,這可能性有多大?是個大問題。同時,現在中國消耗全球30% 的能源,而只生產出僅占全球GDP總量4%的產品或勞務价值。可見,中國經濟效率的低下。因此,中國經濟不能再走粗放型道路。

伍凡:我同意您的觀點,中國應該放棄粗放型經濟,而應逐步過度到粗放型和精細型經濟共存,最后過度到精細型經濟為主。這樣的結果是高附加价值產品的生產銷售,帶來 GDP的實在有利潤的增長。要做到這一步,這就涉及到資金和資源合理分配、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投入,資訊的流通,推動能帶領創新產品的私有企業的建立,以及人們自由創造思想環境的形成,最后要建立保護私有財產和保護人權的政治制度。我們再看看中國的現實,离我剛才講得條件還差很遠。我們應該一步步改變中國的社會現狀,才能改變中國的經濟狀況。

草庵:我們拿日本作例子,日本除了有少量的煤產量之外,90%以上的能源靠進口石油,人口1億3千万,GDP占全球總產量11%。日本能做到這一點,主要靠教育和科研投入,教育費用占GDP的8%-9%,軍費占不到1.5%。日本資訊業非常發達,資訊自由流通。日本生產高質量,高附加价值產品銷售全球。而對比中國,教育和科研資金投入不足,拖累經濟向精細型發展。

伍凡:中國的教育資金嚴重不足,只占GDP的2%-3%,并且教育內容普遍跟不上世界科技及現代化經濟的潮流,學生畢業后的學識和技能不符合經濟發展及社會需求。最令人不滿的是學生和學者不能享有充分的資訊自由,這在經濟全球化大競爭中處于掌握資訊情報落后地位,怎么能和日本、美國或歐盟競爭獲胜呢?

草庵:中日兩國是近鄰,都擁數千年的儒佛道文化,但近代這兩個民族的特性相差很大。我在美軍服役時,曾駐扎日本几年。對中日兩民族有個粗淺的對比,我深感中國人赶不上日本人,有以下几個原因:

● 中國人妄自尊大而日本人謙虛好學

● 中國人安于現狀而日本人不斷進取

● 中國人自私自利而日本人克己奉公

● 中國人互相拆台而日本人精誠團結

● 中國人健忘而日本人執著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伍凡:前不久我們討論中國各地反日示威中,在网上出現了一份中國軍隊空軍副政委劉亞洲將軍等人的一篇聲明,他們指出了中日兩國近百年來的差距擴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中日兩國的政治制度不同。中國現在由共產党一党專政的政治制度阻礙了中國的經濟、文化、社會、軍事、教育、科技、環保等等事業的發展,只有推行政治改革,結束中共一党專制制度,中國才有希望赶上和超過日本。

草庵:Newsweek 《新聞周刊》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人,其文章一定反映了美國政界、商界、軍界和學界的一部分人的觀點。

作者認為,從歷史上看,當世界一個主要強國面臨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國的挑戰時,兩強之間的關系是很難相處的。雙方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將決定它們的未來關系,以及將影響到世界和平。

他們擔懮中國崛起后對中美關系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美國的利益。作者呼吁美國要加強科學技術領先地位,這才能維持美國在全球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勢力領先地位。這是美國面臨中國挑戰的最好辦法。

伍凡:作者預期中國在35年后,就是2039年超過美國,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但是,只有先超過日本之后,才有可能超過美國。

在目前事實上,中美兩國在以下5個領域有利益相關和沖突發生。美國目前最關切的雙邊問題:

● 經濟 (包括貿易、人民幣匯率、保擴智慧財產權等)

● 中國的人權紀錄

● 北京協助圍堵北韓的核子野心

● 台灣局勢

● 中國的全球勢為日益擴張。

中國只有在近年与美國處理好上述5個領域的問題,才能談到超過美國,否則也僅是個愿望罷了。

草庵:《獨立評論》時間到了,今天的討論到此告一段落。再見。(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登上新聞周刊封面 章子怡美國風光無限
賴斯促穆斯林不理會暴力煽動
所謂褻瀆可蘭經報導可能有誤
可蘭經新聞烏龍 新聞周刊撤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