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推手 創投盼回春

標籤:

【大紀元6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曾經締造出傲視全球成績,並協助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我國創投事業,在2001年之後,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網路科技泡沫化等因素衝擊,大幅萎縮,台灣創投事業發展遭逢空前挑戰,為尋求當前創投事業發展的解決之道,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祭出「四大突圍策略」,包括「擴大創投資金來源」、「解決創投案源不足」、「適度恢復創投投資抵減優惠」、「建立創投國際化平台」等,期再造台灣創投業新春天。

過去台灣與美國、以色列並列為全球最活躍的創投市場,但自2001年以後,受到全球景氣循環由盛轉衰、資本市場低迷,導致台灣創投業迅速下滑,生存發展受到嚴重的衝擊與威脅。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理事長陳仕信表示,國內創投產業目前面臨著「四大困境」,公會也提出「四大策略」來突圍,近日並將拜會創投主管機關─經濟部與立法院各黨團,以尋求各界支持。

首先是「創投資金不足」的困境,陳仕信指出,創投是一種中長期的投資工具,帶給投資人長期穩定的收益,因此,「全世界創投基金,幾乎都有退休基金投資」,但遺憾的是,台灣的政府四大基金,卻受到基金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至今仍未被允許參與投資創投事業,讓國內創投面臨資金不足之問題。

創投公會秘書長楊正秋表示,相較於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退休基金對該國創投事業的投資金額,雖然只有其全部基金總額的一%,但卻佔該國創投資金來源比重高達三十五%到六十%之間,顯示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對創投事業發展的重要性。

楊正秋舉例,以2004年底政府四大基金,即勞工退休基金、勞工保險基金、郵政儲金與公務員退休基金,可投資餘額為一兆三千九百七十二億元,若未來三到五年內,可提撥一%到二%投資於創投事業,將直接挹注創投事業一百三十九到二百七十八億元,同時帶動創投事業的資本形成,可高達五百到一千億元。

其次的「投資抵減優惠」問題,政府在2000年進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修法,創投不再列為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因而被取消該項投資抵減二十%的優惠;陳仕信表示,「這影響國內投資人將資金挹注創投的意願,從2001年以後新設創投家數劇減,可見投資抵減取消所帶來的衝擊。」

「政府應該適度恢復創投股東投資抵減之優惠」,陳仕信呼籲,為鼓勵民間參與創投,擴大創投資金來源,建議凡創投資金參與政府政策有關的企業重整、購併、創業育成,或生物科技、數位內容等,屬於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政府可適度提供有限度投資抵減優惠,這樣也能鼓勵吸引民間投資者意願,以目前狀況推估,一旦恢復創投投資抵減,台灣每年可望增加二十到三十家創投公司,如以每個創投基金規模十億元來推估,每年將可帶動國內創投事業,新台幣二百億元到三百億元的資本形成。

第三是「創投案源不足」困境,造成創投產業競爭加劇,根據統計,一九九四到2000年之間的創投黃金時期,國內創投公司總家數由二十八家成長至一百九十二家,成長六倍之多,投資案件從二百一十九件增加到一千八百五十件,成長約八倍;但從二○○一與2002年,投資案件猛烈下滑至六百一十四與六百零三件,2003年之後才再度突破千件大關,但無論投資件數或金額,都已大不如前,創投業者彼此間競爭亦日趨激烈。

楊正秋認為,目前台灣缺乏一個促進投資媒合為中心之大型交流平台,新創事業尋求資金,多只能透過私人關係,找上創投民間企業支持,此等運作方式缺乏效率,並造成資金供需失衡,產生創投找不到案源,新創事業找不到資金;她建議,若能建立創投與產業發展平台,例如整合創投公會、工研院、創業育成協會等單位資源,將可提供解決創投案源不足之困境。

基於創投事業長遠發展考量,一位創投公會理事代表也指出,政府應修訂現行的「創業投資事業範圍輔導辦法」,放寬創投的投資限制,讓創投得以直接參與上市上櫃的重整與購併案,如此可有效擴大創投案源,當前創投業者在自行選擇趨向大型化或專業化時,不應再受限於過去投抵獎勵環境下,所受到的種種限制。

第四是「創投國際化」困難,從我國創投投資地區來看,2004年主要投資地區仍以國內為主,達八十點二%,其次為矽谷地區的九點九六%,若與2000年相比,國內投資比重為六十六點四%,矽谷地區為十八點九%,這顯示台灣的創投投資策略仍以最熟悉的國內地區為主要考量,尤其在不景氣時期。

「說實在的,台灣創投業仍是本土型產業,還不能稱上是國際化產業!」陳仕信指出,台灣創投業無法朝向區域化、國際化經營,只能在既有資源下爭取有限投資機會,這也是導致台灣創投環境日益惡化的原因之一,在全球區域化經濟的考驗下,跨出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策略已不容再忽視。

陳仕信說,為突破創投國際化僵局,台灣創投業者應加強與國際大型創投公司合作,透過交互投資、策略結盟或交換案源方式,建立國際溝通橋樑,並加入國際性創投組織,將台灣創投的觸角延伸到國外,加強全球化佈局與合作交流,有助於開拓海外案源與募集海外資金。

創投公會強調,「生根台灣、跨足亞洲、進軍全球」,目前正是台灣創投業從本土化走向區域化、全球化,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時刻,業者必須體認到台灣資源少,應該以合作代替競爭,同心協力共體時艱,這樣才有機會突破重圍,走進國際市場,重振台灣創投業過去的輝煌時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議員籲讓呂秀蓮訪日
學者:促產條例租稅減免經濟效益可觀
印度生物科技業 破十億美元大關
雲林科大「真善忍國際美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