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业推手 创投盼回春

标签:

【大纪元6月13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王孟伦╱专题报导

曾经缔造出傲视全球成绩,并协助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我国创投事业,在2001年之后,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网路科技泡沫化等因素冲击,大幅萎缩,台湾创投事业发展遭逢空前挑战,为寻求当前创投事业发展的解决之道,中华民国创投公会祭出“四大突围策略”,包括“扩大创投资金来源”、“解决创投案源不足”、“适度恢复创投投资抵减优惠”、“建立创投国际化平台”等,期再造台湾创投业新春天。

过去台湾与美国、以色列并列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投市场,但自2001年以后,受到全球景气循环由盛转衰、资本市场低迷,导致台湾创投业迅速下滑,生存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与威胁。中华民国创投公会理事长陈仕信表示,国内创投产业目前面临着“四大困境”,公会也提出“四大策略”来突围,近日并将拜会创投主管机关─经济部与立法院各党团,以寻求各界支持。

首先是“创投资金不足”的困境,陈仕信指出,创投是一种中长期的投资工具,带给投资人长期稳定的收益,因此,“全世界创投基金,几乎都有退休基金投资”,但遗憾的是,台湾的政府四大基金,却受到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至今仍未被允许参与投资创投事业,让国内创投面临资金不足之问题。

创投公会秘书长杨正秋表示,相较于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退休基金对该国创投事业的投资金额,虽然只有其全部基金总额的一%,但却占该国创投资金来源比重高达三十五%到六十%之间,显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创投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杨正秋举例,以2004年底政府四大基金,即劳工退休基金、劳工保险基金、邮政储金与公务员退休基金,可投资余额为一兆三千九百七十二亿元,若未来三到五年内,可提拨一%到二%投资于创投事业,将直接挹注创投事业一百三十九到二百七十八亿元,同时带动创投事业的资本形成,可高达五百到一千亿元。

其次的“投资抵减优惠”问题,政府在2000年进行“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修法,创投不再列为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因而被取消该项投资抵减二十%的优惠;陈仕信表示,“这影响国内投资人将资金挹注创投的意愿,从2001年以后新设创投家数剧减,可见投资抵减取消所带来的冲击。”

“政府应该适度恢复创投股东投资抵减之优惠”,陈仕信呼吁,为鼓励民间参与创投,扩大创投资金来源,建议凡创投资金参与政府政策有关的企业重整、购并、创业育成,或生物科技、数位内容等,属于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政府可适度提供有限度投资抵减优惠,这样也能鼓励吸引民间投资者意愿,以目前状况推估,一旦恢复创投投资抵减,台湾每年可望增加二十到三十家创投公司,如以每个创投基金规模十亿元来推估,每年将可带动国内创投事业,新台币二百亿元到三百亿元的资本形成。

第三是“创投案源不足”困境,造成创投产业竞争加剧,根据统计,一九九四到2000年之间的创投黄金时期,国内创投公司总家数由二十八家成长至一百九十二家,成长六倍之多,投资案件从二百一十九件增加到一千八百五十件,成长约八倍;但从二○○一与2002年,投资案件猛烈下滑至六百一十四与六百零三件,2003年之后才再度突破千件大关,但无论投资件数或金额,都已大不如前,创投业者彼此间竞争亦日趋激烈。

杨正秋认为,目前台湾缺乏一个促进投资媒合为中心之大型交流平台,新创事业寻求资金,多只能透过私人关系,找上创投民间企业支持,此等运作方式缺乏效率,并造成资金供需失衡,产生创投找不到案源,新创事业找不到资金;她建议,若能建立创投与产业发展平台,例如整合创投公会、工研院、创业育成协会等单位资源,将可提供解决创投案源不足之困境。

基于创投事业长远发展考量,一位创投公会理事代表也指出,政府应修订现行的“创业投资事业范围辅导办法”,放宽创投的投资限制,让创投得以直接参与上市上柜的重整与购并案,如此可有效扩大创投案源,当前创投业者在自行选择趋向大型化或专业化时,不应再受限于过去投抵奖励环境下,所受到的种种限制。

第四是“创投国际化”困难,从我国创投投资地区来看,2004年主要投资地区仍以国内为主,达八十点二%,其次为硅谷地区的九点九六%,若与2000年相比,国内投资比重为六十六点四%,硅谷地区为十八点九%,这显示台湾的创投投资策略仍以最熟悉的国内地区为主要考量,尤其在不景气时期。

“说实在的,台湾创投业仍是本土型产业,还不能称上是国际化产业!”陈仕信指出,台湾创投业无法朝向区域化、国际化经营,只能在既有资源下争取有限投资机会,这也是导致台湾创投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在全球区域化经济的考验下,跨出台湾与世界接轨的策略已不容再忽视。

陈仕信说,为突破创投国际化僵局,台湾创投业者应加强与国际大型创投公司合作,透过交互投资、策略结盟或交换案源方式,建立国际沟通桥梁,并加入国际性创投组织,将台湾创投的触角延伸到国外,加强全球化布局与合作交流,有助于开拓海外案源与募集海外资金。

创投公会强调,“生根台湾、跨足亚洲、进军全球”,目前正是台湾创投业从本土化走向区域化、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时刻,业者必须体认到台湾资源少,应该以合作代替竞争,同心协力共体时艰,这样才有机会突破重围,走进国际市场,重振台湾创投业过去的辉煌时期。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日议员吁让吕秀莲访日
学者:促产条例租税减免经济效益可观
印度生物科技业 破十亿美元大关
云林科大“真善忍国际美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