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數位相機廠可望在微利趨勢中受益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良知台北五日電)日系數位相機廠商由於面臨生產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日前已決定將關閉零件廠及裁員,台灣數位相機代工廠商因設計及生產製造上具有成本競爭利基,包括普立爾、華晶科、亞光及佳能已接獲國際大廠委外釋單,成為產業微利趨勢中的受益者。

數位相機產業經過2001年至2003年的快速成長期後,去年第二季起產業景氣急速反轉,除了產品畫素快速提升、光學變焦成為主流機種外,手機內建高畫素數位相機侵蝕中低階數位相機市場佔有率,使中低畫素的數位相機產品加速淘汰、價格快速下滑,因此去年下半年台灣數位相機代工業者面臨市場消化庫存的沈重壓力;加上日系大廠遲遲不願釋出中高階主力機種訂單,使得台灣數位相機代工產業去年下半年陷入營運谷底,二線廠商更出現嚴重虧損。

台灣數位相機代工廠商在歷經過去一年庫存去化的陣痛期後,今年隨著二線競爭者逐步退出市場,有利市場秩序整合,以及日系、美系大廠因成本壓力大增而決定大幅釋出訂單下,今年出現苦盡甘來、營運走出谷底的現象。包括普立爾、華晶科、亞光及佳能等相關廠商,今年的業績均可望呈現逐季走高趨勢。

數位相機雖然近年來普及率急速擴大,但市場價格競爭激烈,獲利走低,使得日本京瓷公司繼去年秋季逐步停產「京瓷」 (Kyocera)牌數位相機後,今年3月宣布計劃在今年夏季進一步停產Contax品牌,正式撤出數位相機市場,將轉向從事手機使用的相機模組事業。京瓷成為第一家撤離該市場的日本主要廠商,也直接影響到各廠商的戰略佈局。

其中,全球數位相機市場在去年出現一項重要的變化,使得日系廠商產生警惕作用。以提供廉價優質相機策略的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 (Eastman Kodak),2004年在全球數位相機市佔率超越奧林帕斯公司 (Olympus)躋身全球前三名,並直追日本新力公司 (Sony)和佳能公司 (Canon)。柯達在2004年奪得全美數位相機發貨量首位,去年全球出貨量大幅成長50.5%,成為首家打破日本廠商雄踞數位相機全球前三名的美國公司。

日本新力2004年數位相機出貨1230萬台,較2003年躍升40%,但全球市場佔有率卻從2003年的18.4%下降至17.2%;日本佳能公司全球市佔率仍排名第二,但由2003年的16.2%降至15.7%。奧林帕斯2004年出貨820萬台數位相機,市場佔有率自2003年的13%下降至11.5%,被柯達擠出前三名。

奧林帕斯去年因受到產品單價下跌及投入新商品較晚,2004年度的集團結算,影像部門營業虧損238億日圓。奧林帕斯日前亦宣布計劃於今年9月關閉日本大町事業所與阪城事業所等生產數位相機零件廠,更打算裁減中國廠4000名員工,成為第一家整合工廠徹底重新評估製造事業的日本數位相機廠商。

面對日本相機大廠自去年底開始陸續調整生產及發展策略,包括奧林帕斯、富士和卡西歐等二線廠商均受到影響,因此近期台灣的普立爾、亞光已陸續接獲奧林帕斯所釋出的代工訂單,其中普立爾2004年出貨量450萬台,今年預估可達600萬台以上,並挑戰700萬台目標。

與日系光學大廠關係深厚的亞洲光學則有兩款500萬畫素機種,已分別對奧林帕斯、富士開始出貨。另外,佳能亦獲得卡西歐及韓國三星的訂單,第二季數位相機出貨可攀升至90萬至100萬台間,全年有挑戰400萬台機會,年增率逼近4成;整體來看,各廠商營收將呈現逐季成長趨勢。

至於以美系柯達為主要客戶的華晶科,則在柯達持續搶攻市佔率及鞏固美國市場下,第二季追加代工訂單大幅增加,華晶科預估5月營收可望較4月成長近3成,第二季出貨可望較第一季倍數成長。

從數位相機產業的競合關係來看,日系及美系數位相機大廠今年出貨量目標,各家約成長2至3成,不過在日系廠商面臨降低成本及虧損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下,釋出代工訂單將是唯一解決方案。台系代工廠商因具備設計開發及量產製造能力,將成為產業微利趨勢中的實質受益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