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國夢是否可以成真?

標籤:

【大紀元6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葛莉絲編譯報導) 美國夢是一個被眾多美國人普遍信仰的信念,即通過努力的工作,非凡的勇氣與意志力,每個人都可以致富,實現自己的夢想。機會均等是美國夢的靈魂,人人平等是美國的建國之父們寫進憲法的條款。

富蘭克林、洛克斐勒是美國歷史上白手起家的偉人,然而現今的美國社會是否仍像從前一樣提供無限的成功機會?美國夢是否仍然觸手可及?努力是否就一定能夠成功?這些問題激起了美國經濟學家及社會學者的熱烈討論。

根據紐約時報的民意調查,有45%的民眾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比以前好得多,有38%的民眾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和以前相同,有18%的民眾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比以前差。另外有40%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和30年前相較之下經濟地位比較容易改變,有35%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和30年前比起來一樣,有23%的受訪者則認為現在比以前難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

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夫-建克斯(Christopher Jencks)以及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蓋瑞-貝克(Gary Becker)指出,也許美國現今的階層流動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快速,至少目前的美國社會仍然提供每個人均等及公平的機會去追尋財富。

但在華盛頓研究政治與經濟的潔爾-克里斯托夫(Gail Christopher)卻不如此認為,她指出,社會流動的速度變得相當緩慢,年輕的世代即使受過大學教育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以紐約時報得民意調查來看,39%的人認為自己比父母那一輩的收入來得好多了,27%的人認為自己比起父母那一輩在某些部分上好多了,20%的人認為他們與父母那一輩是一樣。經濟學家稱為這些現象為「代間流動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也就是大部分的人所謂的「美國夢」。

然而美國國會預算局最近公佈一張圖表顯示:美國社會中有錢人階級與其他階級的差距逐漸加大。根據1979年至2001年的報告,美國1%最富有的家庭的稅後淨所得上升了139%,20%中等收入家庭的稅後淨所得增加了17%,而那些最低收入家庭的淨所得僅增加了9%。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消失,資訊時代的來臨,現今的社會已經不再提供許多不需要完整的正式教育就可以在同一崗位待上二三十年,退休後還有能力讓小孩上大學的工作。

在「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時代當中,知識與資訊的生產、傳遞、以及應用變成經濟體系的核心,因此教育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當然,無論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背景,抱負、決心、正確的工作技巧、以及強烈的工作倫理永遠是成功的必備要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訪﹕華州議員李瑞麟實現美國夢
秘魯夫婦的美國夢
為圓美國夢    偷渡小船擠近百名慘遭翻覆
調查:安逸「美國夢」使移民失去健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