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颱風季到 國科會主動預警疏散機制更形重要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九日電)颱風季又到,各防救災計畫將登場,六年來,行政院國科會推動「防災國家型科技計劃」,靠著主動預警疏散機制有效降低傷亡人數,計畫共同主持人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許銘熙表示,主動預警疏散機制需要各部門間橫向聯繫協調,或是緊急通聯作業,均需反覆檢討,才能減少更多傷亡。

過去防颱指揮中心作業方式,主要是接獲災情通報後,再指揮調度人員、設備緊急搶救,但這種「被動搶救作業」,很難有效降低人員傷亡。美、日等國近年運用監測系統與科技分析資料,均在颶風或颱風侵襲前,針對可能受災地區事先預警,或緊急疏散撤離危險地區人員。

但是要建立颱風災害應變的主動分析研判預警疏散機制,必須充分掌握颱風動態、降雨量空間分佈與強度,以及環境脆弱地區可能致災規模與衝擊程度。

  國科會「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自88年起邀集相關單位,針對這些課題共同規劃推動相關研究工作,90年納莉颱風應變作業首次整合中央氣象局颱風動態與降雨即時監測資料,經濟部水利署水情監測資料、農委會水保局土石流監測資料、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災害潛勢及降雨預估資料,預警致災地區與規模,先疏散危險地區民眾已超過 2萬 4千人。

納莉颱風後,相關單位持續改進颱風應變作業效能,民眾防災意識亦相對提高。民國93年敏督利颱風及七二水災帶來極大雨量,但經由分析研判、預警通報,疏散撤離約9500人,亦有效減輕人員傷亡。

許銘熙指出,今年汛期又屆,在颱風災害應變方面還有許多待改善之處,整體而言,政府與民眾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持續增加,無論是各部門間的橫向聯繫協調,或是緊急通聯作業,都還要再經過反覆檢討後不斷改進。

另外,行政院中央災害防救會報正在研擬「大型災害勘災機制」;開始執行之後,災後 1個月必須提出初步報告、 3個月內提出完整報告,包括災害規模、發生原因,以及長期對策將會具體呈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