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失 部落客汲取教訓

標籤:

【大紀元7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常鵬編譯報導)個人網路日誌(blog)的運用日益普及,它已成為時下青少年吐露心聲、發洩情緒及說長論短的場所。在網誌中,他們經常是未加修飾地恣意妄言,將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曝露給任意的網路瀏覽者查看。

據《美聯社》報導,芝加哥23歲的愛麗森-馬汀(Allison Martin)接觸網誌(或譯:部落格)已有四年,她證言:「網誌確是有其自由之處。會讀我的網誌的人都是朋友或熟人,而我的理念是對他們完全的坦白——小至對褲襪的穿著感受;大至對於第一修正法案(First Amendment)的看法皆然。」

然而,現在有人正覺得將個人的私生活拿到網路上講,是要付出代價的。例如,最近有幾位網誌主人因在網上談論有關工作的事情而遭革職。保守派政界人士艾倫-凱斯(Alan Keyes)之女瑪雅-凱斯(Maya Marcel-Keyes)也得到了教訓。她父親最近角逐伊利諾州參議員,卻因她在網上談論自己身為女同性戀者的話題而造成議論(凱斯於競選中曾發表反同性戀立場)。

專家表示,這些事件肇因於一股在網路上作告白的成長趨勢,並常使個人頓時成為公眾矚目之焦點。有人甚至臆測,越是醜聞性的網路日誌,消息越不脛而走,可謂「壞事傳千里」。

伊利諾大學通訊系主任瓊斯(Steve Jones)說:「我敢打賭,2016年選舉時,可能有人會被自己在臉譜網站中留下的記錄反咬一口。」臉譜網——www.thefacebook.com是一個介乎畢業紀念冊與網誌之間的大專院校社交網。

美國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近幾個月所執行的調查顯示,會上網路的青少年中約有五分之一擁有個人網誌;38%的青少年表示會閱讀他人的網路日誌。相比之下,成人中約僅十分之一的人有網誌,僅四分之一的人會讀他人的網誌。

Pew之研究員連哈爾特(Amanda Lenhart)追查年輕人的上網習慣。她說,聽到愈來愈多的案例指出在網路上張貼如同日記的內容具危險性。

她曾聽說一例,有位大學女學生要找工作,女學生的父親出於好奇,在網路的搜尋引擎中輸入她的姓名。之後,便迅速地找到她的網誌,卻發現篇名叫作「……醉酒的沉思」。該父親最後建議女兒把該篇拿掉。

許多未經思索的網誌張貼,可導致很不幸的結局,部份是因為網路傳播的迅速。
密西根州一所中學去年秋天發生一件事。當時該校校長接到家長的抱怨,關於某些學生在Xanga網站發表的網誌。後來,學生發現其網誌被監視,便有人發表網誌威脅針對某助理校長,該事件以學生被留校查看收場。

連哈爾特將網誌活動類比於上世紀問世的電話,以及它對青少年溝通行為的影響。她認為,透過網路使青少年溝通的範圍更加擴張。

她表示,明智的家長應學著熟悉網誌活動,並向其子女提出議題:貼什麼是合適的?貼什麼才是正當的?和他們討論將個人資訊公佈於網路的危險性。

許多大學生已學習著採取防範措施。
肯塔基州中央學院(Centre College)的19歲學生莫洛伊(John Malloy),在他的LiveJournal網站上加了「朋友鎖」,只有取得他所提供密碼的朋友才得以觀看。

莫洛伊說:「很多時候,我的網誌是我在生氣或受挫時的第一個去處,而這些張貼經常是我對狀況欠缺正確認識下所作的內容。若問我是否寧願沒貼過這些文章?那是當然的。但我還是沒有真的把它們拿下去。」他把這類稿件都歸為「私人件」,只有他才能閱讀,作為未來的懷念。

加州23歲的大學生米利朗(Joseph Milliron)也表示,對於個人的照片的張貼他會特別留意,因為不知何時有人會自行「借用」這些照片。

23歲的馬汀也同意,網誌是另一個可提供人們「自取其辱」的途徑。她說:「網誌還讓人們更便利地眾告周知,說你是個什麼樣的傻瓜。」@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網路精準關鍵字選擇技巧  吸引客戶
台北國際電信展15日開幕 3G與IP為主軸
GPRS即時服務流車隊  全國首創在台中
福特汽車將推出網路專賣MARINER新款油電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