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失 部落客汲取教训

标签:

【大纪元7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陈常鹏编译报导)个人网路日志(blog)的运用日益普及,它已成为时下青少年吐露心声、发泄情绪及说长论短的场所。在网志中,他们经常是未加修饰地恣意妄言,将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曝露给任意的网路浏览者查看。

据《美联社》报导,芝加哥23岁的爱丽森-马汀(Allison Martin)接触网志(或译:部落格)已有四年,她证言:“网志确是有其自由之处。会读我的网志的人都是朋友或熟人,而我的理念是对他们完全的坦白——小至对裤袜的穿着感受;大至对于第一修正法案(First Amendment)的看法皆然。”

然而,现在有人正觉得将个人的私生活拿到网路上讲,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最近有几位网志主人因在网上谈论有关工作的事情而遭革职。保守派政界人士艾伦-凯斯(Alan Keyes)之女玛雅-凯斯(Maya Marcel-Keyes)也得到了教训。她父亲最近角逐伊利诺州参议员,却因她在网上谈论自己身为女同性恋者的话题而造成议论(凯斯于竞选中曾发表反同性恋立场)。

专家表示,这些事件肇因于一股在网路上作告白的成长趋势,并常使个人顿时成为公众瞩目之焦点。有人甚至臆测,越是丑闻性的网路日志,消息越不胫而走,可谓“坏事传千里”。

伊利诺大学通讯系主任琼斯(Steve Jones)说:“我敢打赌,2016年选举时,可能有人会被自己在脸谱网站中留下的记录反咬一口。”脸谱网——www.thefacebook.com是一个介乎毕业纪念册与网志之间的大专院校社交网。

美国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近几个月所执行的调查显示,会上网路的青少年中约有五分之一拥有个人网志;38%的青少年表示会阅读他人的网路日志。相比之下,成人中约仅十分之一的人有网志,仅四分之一的人会读他人的网志。

Pew之研究员连哈尔特(Amanda Lenhart)追查年轻人的上网习惯。她说,听到愈来愈多的案例指出在网路上张贴如同日记的内容具危险性。

她曾听说一例,有位大学女学生要找工作,女学生的父亲出于好奇,在网路的搜寻引擎中输入她的姓名。之后,便迅速地找到她的网志,却发现篇名叫作“……醉酒的沉思”。该父亲最后建议女儿把该篇拿掉。

许多未经思索的网志张贴,可导致很不幸的结局,部分是因为网路传播的迅速。
密西根州一所中学去年秋天发生一件事。当时该校校长接到家长的抱怨,关于某些学生在Xanga网站发表的网志。后来,学生发现其网志被监视,便有人发表网志威胁针对某助理校长,该事件以学生被留校查看收场。

连哈尔特将网志活动类比于上世纪问世的电话,以及它对青少年沟通行为的影响。她认为,透过网路使青少年沟通的范围更加扩张。

她表示,明智的家长应学着熟悉网志活动,并向其子女提出议题:贴什么是合适的?贴什么才是正当的?和他们讨论将个人资讯公布于网路的危险性。

许多大学生已学习着采取防范措施。
肯塔基州中央学院(Centre College)的19岁学生莫洛伊(John Malloy),在他的LiveJournal网站上加了“朋友锁”,只有取得他所提供密码的朋友才得以观看。

莫洛伊说:“很多时候,我的网志是我在生气或受挫时的第一个去处,而这些张贴经常是我对状况欠缺正确认识下所作的内容。若问我是否宁愿没贴过这些文章?那是当然的。但我还是没有真的把它们拿下去。”他把这类稿件都归为“私人件”,只有他才能阅读,作为未来的怀念。

加州23岁的大学生米利朗(Joseph Milliron)也表示,对于个人的照片的张贴他会特别留意,因为不知何时有人会自行“借用”这些照片。

23岁的马汀也同意,网志是另一个可提供人们“自取其辱”的途径。她说:“网志还让人们更便利地众告周知,说你是个什么样的傻瓜。”@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网路精准关键字选择技巧  吸引客户
台北国际电信展15日开幕 3G与IP为主轴
GPRS即时服务流车队  全国首创在台中
福特汽车将推出网路专卖MARINER新款油电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